王志高
据现代快报报道,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以“业余赛事”之名,掀起全民狂欢。从草根球员的逆袭故事到城市文化的“梗式”传播,从街边小店的爆单到文旅数据的飙升,这场赛事以体育为支点,撬动了文化认同、经济活力与社会参与的多维共振。
苏超的“火”,首先在于它打破了传统体育赛事的边界。职业联赛的聚光灯往往只对准明星球员和高水平竞技,而苏超却让快递员、消防员、学生等普通人成为主角。盐城“零封门神”严子航的腼腆笑容、泰州“苏超C罗”巴特的倒钩进球,这些真实鲜活的个体故事,消解了体育的“精英化”标签,让大众看到自己的影子。当竞技体育不再“高不可攀”,参与感和共鸣感便自然涌动。
更值得深思的是,苏超将地域文化转化为“社交货币”。徐州宿迁的“楚汉争霸”、淮安连云港的“真假美猴王”、南京无锡的“甜咸口水战”,这些梗的背后,是城市IP的轻量化表达。网友的戏谑调侃,实则是文化认同的另类释放。在城市化进程趋同的今天,苏超用幽默感解构了地域差异,让“本土骄傲”以更年轻的方式被看见。常州“十四妹”的自嘲式营销,甚至反向助推文旅消费——这种“黑红也是红”的传播逻辑,恰恰印证了流量时代的文化韧性。
而苏超对小微经济的带动,则展现了体育赛事的“长尾效应”。扬州“饭冲冲”扩建厨房、连云港“左心房奶茶”以3万元赞助换2.6万观众曝光,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文体旅融合的落脚点,终究是普通人的获得感。当赛事流量能精准灌溉街头巷尾的“小生意”,其社会价值便超越了奖杯本身。常州市民为赞助商烧烤店“为爱奔赴”,本质上是一场“情感经济”的胜利——人们消费的不只是产品,更是对本土叙事的情感投射。
苏超的实践,为文体旅融合提供了三点启示:其一,“破圈”需先“破壁”,拆除体育、文化、旅游的行业藩篱,用跨界思维重构资源;其二,流量要“下沉”,让赛事热度从场馆渗透到菜市场、小吃摊,形成“全民共享”的生态链;其三,文化需“翻译”,将厚重的历史典故转化为网感语言,降低传播门槛。
放眼全国,从“村BA”到“苏超”,草根赛事的蓬勃生长正在重塑中国体育的版图。这些案例证明:大众需要的不仅是高水平的竞技,更是能够参与、共情、玩转的“生活体育”。当一座城市敢于把龙虾节、西游记、恐龙玩偶这些“家底”掏出来当啦啦队,它收获的何止是一场球的输赢?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苏超”涌现。但能否复制其成功,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于能否真正俯下身去,听见市井的吆喝、读懂网民的梗、接住普通人对“出彩时刻”的渴望。毕竟,最好的城市营销,永远是让每一个平凡人都能成为故事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