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访河南百家博物馆》
新 年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1月
□任蓉华
远古乐音在贾湖骨笛中流淌,殷商传奇在妇好铦尊上镌刻,春秋风华在云纹铜禁中绽放。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南馆藏文物丰富多样,中原大地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何以中国”的永恒命题。《寻访河南百家博物馆》一书以河南博物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河南81家代表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线索,开启一场“纸上博物馆之旅”。这种“以物证史”的独特叙事,赋予沉睡的文物鲜活生命力,使其化身历史的代言人,娓娓讲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让人们触摸华夏文明跳动的脉搏。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1987年出土于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流域的舞阳县贾湖遗址。“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骨笛用鹤类禽鸟的尺骨制成,长23.6厘米,开有7孔,可演奏近似七声音阶的乐曲,通体光滑精致,两端骨关节稍显。”考古发掘证实,贾湖骨笛的制作在距今9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其间经过千余年的延续,其音阶从四声、五声、六声发展到七声乃至更复杂的变化音,显示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起源阶段的渐进性。它的出土,把中国音乐的起源向前推进了数千年,被誉为“中华第一笛”。
在河南洛阳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中,绿松石龙形器用2000余片绿松石诉说着“最早中国”的独特故事,乳钉纹青铜爵作为“华夏第一爵”盛满三千多年的时光沉淀。二里头,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简单选择,其背后蕴含着非凡的文化意义与深邃的精神价值。它表明当时的社会已从“满天星斗”式的若干政治实体并存局面,进入“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由之前多元化的邦国文化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虽在其废弃时间等方面尚存争论,但丝毫不减它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分量。
从史前符号到殷商甲骨文,从周代金文、大篆到秦朝小篆、籀文,从汉隶到唐楷、行草,从简牍、帛书、刻石、造纸、印刷到当代汉字信息处理……在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无论象形、指事,还是形声、会意,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其深邃而久远的来历。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道德伦理、哲学思考、审美意识等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汉字里。而最令人惊叹的,是那片片甲骨上的信息量,上面记载了商代社会生活中极为丰富的内容,有祭祀、征伐,还有农业、畜牧、田猎等。
两千多年前的炉灶是什么样子?中国人吃饭为什么用筷子?古代有冰箱和火锅吗?……对于这些问题,只要走进郑州大信厨房博物馆,就能从馆藏的近3000件文物中找到答案。“民以食为天”,炊具成了人类饮食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物。在该馆的展示中,新石器时代的三足陶鼎、袋状尖足陶鬲等煮食炊具,商周时期用青铜制作的畓、甑等蒸食炊具,汉代用于火烤、爆炒、熟水的炉灶,以及唐代的母子铜勺,还有元末明初的几十种调料罐等,都为明确古代中国独有的烹调方式提供了实证。
透过文物,读懂中原;透过中原,读懂中国。这片滋养了华夏文明的厚土,深深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承载着炎黄子孙对民族文化最深刻的认同。循着《寻访河南百家博物馆》的足迹,我们会发现,历史绝非沉睡于往昔的冰冷记忆,而是汇聚古今、奔腾不息的浩渺长河;文明也并非被陈列展示的静止标本,而是薪火相传、永不熄灭的希望火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