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榕城区炮台镇桃山乡见龙番围内厅后包,有一组独具特色的民国建筑——“迎董、积厚流光”双阁楼。这座始建于1938年的建筑,不仅体现了潮汕传统民居的营造智慧,更见证了华侨文化的时代印记。
建筑形制上,双阁楼采用严谨的对称布局,坐东北朝西南,总占地面积约325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后包厝与双阁楼组成:后包厝以中厅为轴,左右各设三间厢房,前方延伸出23米长的雕花走廊,其木作融合浮雕、透雕等工艺;走廊两端设格仔间,前接长方形大天井。最富特色的是天井两侧对称设置的龙虎二门——东南向的“迎董”门与西北向的“积厚流光”门,门高均1.96米,宽1.07米,上方各筑8米高阁楼,形成“双阁映辉”的独特景观。
“迎董”取义《尚书》“董正治官”之意,寄托正直聪慧、谦逊有为的品格追求,与山西平遥古城“迎薰门”异曲同工;“积厚流光”语出《荀子》,寓意德泽深厚、薪火相传。这种将儒家伦理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的命名方式,彰显了潮汕人文建筑的深刻内涵。
该建筑为华侨谢开业(益辈)所建。这位生于1880年代末的开拓者,30岁时即远赴安南(今越南)经营“客头”行业,取得成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建筑采用当时罕见的进口建材——安南红毛灰(水泥)与钢筋,既体现主人开放的视野,也留下近代中外商贸的实物见证。
抗战时期,双阁楼曾作为国民党独立20旅的军事驻地,禺旅长与副团长分驻两阁办公,使其增添一份历史厚重感。
谢少波 谢怀佳/文 谢树发/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