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龙
青屿村斑驳的老墙上,广东财经大学的学子正将潮剧脸谱转化为迷幻式的像素画;周鲁烈士旧居前,红领巾讲解员举着AR设备讲述革命故事。在地都,高校的学术坐标与乡村的田间地头,如火如荼进行的,就如一场校地共建“双向解码”。
华师团队给烈士旧居装上“数字心脏”的举动值得玩味。这种保护不是福尔马林式的标本封存,而是像潮汕人腌制橄榄——用新技术这味“粗盐”,激发出文化基因更深层的风味。当大学生们用AI设计英歌舞墙绘时,他们实际上在完成“非遗语法”的现代转译,就像邹堂梨脯走向直播间,表面是销售渠道变革,实则是将“外婆的味道”重新编码为新媒体世代的消费语言。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团队编制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规范》,本质上是在铺设“数字化铁轨”。但最精彩的细节藏在通讯的夹缝里:那些跟着大学生学直播的村民,现在会自发调整手机支架角度。这意味着技术赋能正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蜕变,就像桑浦山的海蚀地貌,外力雕刻之后,本地岩层开始了自主演化。
地都镇政府扮演的“店小二”角色值得“围观”。这不同于传统“父母官”或“管理者”定位,而是像潮汕砂锅粥的灶火——火候精准却不喧宾夺主。校地共建要避免成为“暑期限定款”,关键要烧旺三把火:高校的“智力炭”、政府的“政策薪”、村民的“参与焰”。培正学院的工作站协议如同“文化火种保存罐”,而大瑶村的非遗专题片拍摄,则完成了从观看者到参与者的质变。
校地双向实践,令人感动之处在于:当大学生们用冻干技术改良梨脯时,他们不仅在破解产业难题,更在重写“耕读传家”的当代注脚。当英歌舞的鼓点遇上直播间的点赞声,当古法梨脯工艺对接冻干技术生产线,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互嵌,将在“百千万工程”的熔炉中,淬炼出乡村振兴的独特文化钢火——既保留千年文脉的韧性,又具备现代产业的强度。
校地共建,风光无限,乡村振兴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