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为证: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史》
宋平明 著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7月
□赵昱华
地理是战争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作战方的得失成败,也影响着国家的命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宋平明的新作《山河为证: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史》,抓住“十六个锁钥之地”这一微观地理上的意象,聚焦十六个古代战场,考察中国古代战争的胜负成因,带领读者一起解读王朝兴衰的密码。
自序写道:“战争的爆发、最终决战总是会发生在某个关键的地点或某个地理范围之内,这个关键的地点或地理范围的归属往往会影响战争的走向或输赢,而战争的输赢又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作者将这样的地区定义为“锁钥之地”,它们是牧野、中原、函谷关、河西、汉中、合肥、洛阳、潼关、关中、燕云、开封、镇江、襄阳、北京、辽东与安庆。每一个地点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成为解读中国历史的重要切入点。
以牧野之战为例,这是一场决定王朝命运的关键战役。作者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深入剖析了牧野这一地点在军事地理上的重要性。牧野作为殷朝养殖牛羊的草原,地势开阔,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同时,它又是通往殷朝首都朝歌的最后一道关口,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周武王选择在此与商纣王决战,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通过对牧野之战的解读,作者不仅还原了这场战役的激烈场景,更揭示了地理因素在王朝更替中的重要作用。
再看汉中,这片位于蜀汉与曹魏交界地带的土地,在三国时期就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蜀汉国力弱小,汉中却交通便利、易守难攻,自然资源丰富,是维护蜀汉生存的生命线。对于曹魏而言,占据汉中就相当于扼住了蜀汉的咽喉,进可攻,退可守。双方围绕汉中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充分展现了汉中在军事地理上的重要价值。作者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入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地理因素如何影响着国家的战略决策,以及在长期的军事博弈中,地理环境如何塑造着政治格局。
如果在地图上用一条线连接这些地点,可以察觉到一个大体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流动,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这些关键地点发生了转移。从牧野、河西到汉中、洛阳,从关中、燕云到襄阳、镇江。这正是作者所说的“王朝核心区”的转移过程,历史在时间中的变化被作者放在了空间之中,地理的影响犹如繁星般在历史的星空中隐然产生作用。
作者认为,这种转移有两个主要动力。其一,经济上的吸引力。其二,军事上的推动力。这解释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整体趋势,也解释了为何整体趋势中存在着停滞乃至逆流。假设我们以作者的理论去审视汉唐时期,便会发现,在这一段历史中,地图上似乎同时存在着两个核心区——关中与中原,两者似乎在相互争夺着竞争力。以经济与军事的双重影响为解释,无疑,关中在军事上更为易守难攻,而中原更具经济上的吸引力。而后续核心区的向东转移,可以理解为在环境变更之下,关中地区的经济进一步恶化,失去了经济吸引力的影响。
作者认为,经济与军事的双重影响力之中,经济的推动有可能是更本质的力量。以宋朝“东京”开封为例。正所谓“金角银边草肚皮”,从军事角度来看,开封府地处地图的中央,周围几乎无险可守,是典型的易攻难守的地带。北宋却在这四战之地建立了首都,艰难地布设了一系列的城防体系。很显然,经济上的考量在这里压过了军事上的考量,这也很好理解——无论一个地区在地理上再怎么易守难攻,对于此地的建设都需要大量金钱的投入。
全书文字生动,考证细致。书中还配有大量手绘地图,这对于不熟悉地理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这些地图直观地展示了各个关键地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周边环境,帮助读者了解地理因素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十六个锁钥之地,锁住了王朝兴衰的秘密,但在历史学者的悉心解读之下,读者获得了解读历史的钥匙,从而拓宽自己的认知视野,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进程的复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