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烁
在素质教育理念持续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阶段课程体系需有机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德育对学生价值观念与思想品德的关键引领作用。教师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引导者与启蒙者,应通过传统美德教育营造优质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小学德育需整合优质文化资源以涵养学生品德,系统设计实践活动以塑造积极行为特征,拓展社会服务项目以培育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构建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在小学阶段有效落实德育目标,既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文化融入、活动设计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探讨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一、文化融入:传统美德的当代实践
小学德育应坚持“德育为先、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强化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正面引导。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教师需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理解传统美德内涵,推动其在社会实践中践行道德规范。借助寓言、神话等传统文化载体,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与道德观,促进其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协调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国学诵读” 活动可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经典作品,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并鼓励学生通过情感诵读深化体验。例如在 “美德国学诵读会” 活动中,学生以小组形式推荐体现传统美德的作品:诵读《悯农》可培养珍惜粮食的意识,学习 “黄香温席” 故事有助于传承孝亲敬老美德。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成为美德实践的主动参与者,在文化传承中深化对 “德” 的理解,实现认知与行为的协同发展。
二、活动设计:积极品质的系统培养
小学德育应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系统化、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时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师需在注重价值引领的同时,关注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引导其形成良好行为规范。通过设计生活化、趣味性的实践任务,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可有效培养其团队协作、应对挑战的积极品质。
在 “心灵互动” 专题活动中,教师可围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设计实践环节。例如 “心有千千结” 活动让学生匿名提出成长困惑,通过集体研讨寻求解决方案;“趣味夸夸” 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真诚赞美他人优点。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发展需求,也为学生提供了情绪调节和品格发展的支持平台。通过持续的正向引导与激励,有效增强学生向善的内在动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社会实践:知行合一的教育创新
新课标强调小学教育应突出实践取向,创新育人模式。教师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构建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实践创新的教育环境,落实 “做中学” 的教育理念。通过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
“红色之旅” 研学活动是值得借鉴的实践形式。通过邀请革命前辈讲述历史、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报国志向。同时,可开展 “模拟课堂” 活动,邀请科技馆讲解员等专业人士展示国家发展成就,拓展学生视野。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德育形式,更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国家、社会的认识,培养其传承革命精神的历史使命感。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设计体验式、探究式教育活动。通过有机融入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拓宽学生文化视野;通过系统化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品质;通过拓展社会平台,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从而在小学教育中培育出具有远大理想、良好行为习惯与责任担当意识的优质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