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你爱动,饿得快,一饿就哇哇哭,我立马就得给你弄吃的。面缸里盛半碗面,加半碗水,拌匀了倒在铁鏊上,前后不出三分钟,就能堵上你的嘴。”每次与祖母聊天,她总爱提起这段往事。她百讲不厌,兴致勃勃;我百听不烦,津津有味。讲完,她笑我也笑。
祖母提到的吃食是软面汁煎饼——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吃食,是不是这样的叫法,在我们豫西北地区,这是一道老少皆宜的面食。豫西北的风,裹挟着黄土的气息,轻轻掠过村庄的屋檐,拂过晾在打麦场上的麦粒。质朴的家乡人总能把简单的麦子做出无数种花样,软面汁煎饼便是其中之一,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温情。
六岁之前,我一直跟着祖母生活。可能那时我已经有了记忆,或者祖母不断地讲述为我勾勒出了画面,在我的脑子里,祖母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总是与那一张张软面汁煎饼紧密相连。她麻利地把面粉倒入瓷盆,水如灵动的精灵,融入面粉之中。筷子在瓷盆中快速搅动,不一会儿,便和成了细腻的面糊。烧热的铁鏊抹上一层薄薄的油,舀一勺面糊倒入,迅速转动铁锅,让面糊均匀地铺开。随着滋滋的声响,面糊渐渐凝固,边缘微微卷起,祖母拿起铲子快速翻个面,金黄的色泽一点点蔓延,待到两面金黄时,香喷喷的软面汁煎饼就可以出锅了。
祖母说,以前生活贫苦,粮食匮乏,这软面汁煎饼便成了家家户户填饱肚子的良方。一半面粉,一半水,在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余粮便能多撑一段时日。多数时候,人们还会在面糊里加一些野菜,或者汰一些新鲜的南瓜丝进去。在乡下,最不缺的就是南瓜,给一点阳光和雨水,就有吃不完的南瓜。这些野菜如同大自然馈赠的珍宝,为煎饼增添了色彩与营养,也让一家人在艰难的岁月里,能够勉强混饱肚子。那时,父辈们吃的大多数是玉米面做的煎饼,粗糙的口感里,藏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时光流转,生活渐渐好起来。如今的软面汁煎饼,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白面取代了玉米面,细腻而柔软;打入的鸡蛋,更是为煎饼注入了别样的醇香。如果想让口感丰富一点,可以加入白菜丝、胡萝卜丝或是土豆丝,当然,最对味的还是鲜嫩的南瓜丝——有些东西,譬如人们的口味,如同岁月里的烙印,轻易不会改变。
我尤其喜爱这软面汁煎饼。隔三岔五,就会忍不住做上几张。直接吃,能品尝到面饼最纯粹的香甜;用蒜汁蘸着吃,又是另一番风味。将煎饼轻轻放入蒜汁中,让它充分吸收蒜汁的酸辣,入口的瞬间,蒜香、醋香与面香相互交融,刺激着味蕾,让人欲罢不能。再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糊,浓稠的粥顺着喉咙滑下,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与其他美食不同的是,软面汁煎饼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每家都有每家的味道,独特又亲切。那熟悉的味道,不仅是一种美食的诱惑,更是一份对家的眷恋,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软面汁煎饼就像一部无声的史书,记录着豫西北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变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与记忆。
张君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