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燕玲
白露之后,早晚渐凉,秋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不少人感到“燥热”。这个季节该如何保健?普宁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郑腊阳表示,中医强调“天人相应”,秋季的气候特点是“燥”和“收”,人体生理活动也应与之相应,从夏季的“生长”转向秋季的“收敛”。此时的养生核心在于养阴防燥、润肺为先,并预防冬季多发病。
起居:顺应节令,固护阳气
郑腊阳介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这个时节的作息,最好早卧早起。所谓早卧,指在21时至23时之间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滋养体内阴液;早起,建议5时至7时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宣发舒展。早卧早起,可避免秋乏,稳定情绪,收敛神气,符合“养收”之道。
衣着上,讲究秋冻有节。“秋冻”是为了让身体缓慢适应寒冷的来临,增强卫气的御寒能力。但切记“冻”不等于“冻伤”。中医的“秋冻”要点在于关键部位务必保暖。“头为诸阳之会”,肺俞、风门等穴位均在背部,背部、腹部、足部和脖颈最易受寒邪侵袭,这些部位切忌受凉。但是,阳虚、气虚体质者及老人、儿童不应盲目秋冻,应随着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
“此外,还要注意情志调摄,保持情绪安宁平和。”郑腊阳说。秋内应于肺,在志为忧。悲忧易伤肺。看到万物凋零,人易产生悲秋、忧郁之情。中医调养法建议多参与户外活动,如登高望远,开阔心胸,宣泄积郁之情;静坐敛神,如练习静坐、站桩、听舒缓音乐,使心神安宁,志意内守;穴位按摩,如按揉太冲穴以疏肝解郁、按揉内关穴以宁心安神等。
养生:养阴防燥,强肺健脾
防秋燥、滋养肺阴,为秋季养生保健的核心。
燥邪为秋季主气,最易损伤肺津,导致口鼻干燥、咽干喉痛、干咳无痰、皮肤皲裂、大便干结等。饮食上主张酸甘化阴、润肺生津。可多吃酸味水果,如葡萄、石榴、柚子以收敛肺气;少吃辛散食物,如葱、姜、蒜、辣椒,以防耗伤津液。同时,经过苦夏,脾胃功能较弱,且秋凉易使脾胃受寒。忌暴饮暴食,要少食生冷油腻。宜多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粥、山药粥等。其中,山药健脾益肺补肾,是秋季平补佳品。
郑腊阳推荐了经典药膳和代茶饮。
五汁饮 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或蔗汁)调和,用于热病津伤,清热生津效果极佳。
百合银耳莲子羹 滋阴润肺,清心安神。
冰糖炖雪梨 生津润燥、止咳化痰的经典食疗方。
沙参麦冬茶 北沙参、麦冬各5克,沸水冲泡,滋阴润肺。
桑菊茶 桑叶、菊花各3克,缓解秋燥引起的轻微发热、咳嗽、咽干。
进入秋季,还要预防呼吸道疾病。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等,关键在于提升肺卫之气。
艾灸疗法可温阳散寒,扶助正气。大椎穴为诸阳之会,灸之可振奋阳气,有效防治感冒;足三里穴是强壮保健要穴,艾灸该穴可健脾胃、补气血;艾灸肺俞穴可补益肺气;艾灸风门穴可防治风邪入侵。
此外,每日顺时针摩腹,可助运化,有利于腹部的保健。
最后,郑腊阳提醒,秋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温燥表现为咳少痰、咽痛,凉燥表现为咳痰稀白、咽痒。而在秋季发作的皮肤干燥瘙痒,多为血虚风燥,治疗需养血润燥、祛风止痒。若出现不适,应先辨明体质,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
相关链接
药食同源的滋阴润燥佳品
哪些食材是兼顾体重管理的秋季滋养佳品?结合秋季“滋阴润燥”的主旋律和现代健康需求,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药师推荐以下药食同源之品。
润肺生津“明星组”
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可煲汤,比如百合莲子瘦肉汤;可煮粥,如百合小米粥;还可清炒。
莲藕生用清热生津,熟用健脾开胃。凉拌生津,炖汤健脾,如果做莲藕排骨汤,排骨选瘦的,去浮油。
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常与沙参、麦冬配伍煲汤,如沙参玉竹老鸭汤,鸭要去皮。
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可泡水代茶饮,如麦冬石斛茶,或入膳。
健脾益胃“基石组”
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其性质平和,健脾助运化,促进营养吸收,不易生湿。可蒸食、煮粥、煲汤,如山药排骨汤,或选择清炒。
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常与银耳、百合、山药同煮。
芡实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其可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常与莲子配伍,如芡实莲子粥,适合脾虚有湿者。
平补气血“温和组”
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性质温和,但含糖量较高,每日食用3~5个即可,避免过量。可煮粥、煲汤、泡水。
桂圆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性质偏温,易上火或血糖高者慎用,用量宜少。
枸杞子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可泡水(菊花枸杞茶)、煮粥、煲汤或直接嚼服少量。
代参天团“打气组”
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作用较人参平和,不易上火,更适合日常调理。可煲汤(党参黄芪炖鸡)、煮水代茶。
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其药性平和,补而不燥,适合儿童、老人及体虚不受补者。可煲汤、煮粥。
周航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