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儿科轮值的时候,特别是秋冬天,经常可以遇到家长抱着宝宝,惊慌失措地冲进来,大喊“医生,孩子发烧在家抽筋啦!快来看看!”这种情况,孩子很可能是发生热性惊厥了。下面,一起来认识热性惊厥及其正确的急救知识,守护宝宝的安全。
什么是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是指在儿童发热状态下(肛温≥38.5℃,腋温≥38℃)出现的惊厥发作,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证据及导致惊厥的其他原因,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病史。这种惊厥通常发生在6月龄至5岁之间的儿童,尤其在1~3岁的幼儿中更为常见。
惊厥大多发生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的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惊厥多于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然上升时发生。
热性惊厥的病因
目前,热性惊厥确切发病机制未明,主要系发热、脑发育未成熟、遗传易感性三个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后造成宝宝发热,在发热过程出现抽搐,这种情况最常见。
疫苗接种:极少部分宝宝在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发热,在发热过程出现抽搐。
危险因素:年龄在6个月至5周岁,原因是这年龄段的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家族中有其他人有热性惊厥史,宝宝热性惊厥概率会增加。
热性惊厥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保持镇静:切勿惊慌、手足无措。
确保环境安全:将宝宝轻轻放平在安全的地方(如床上、地板上),远离坚硬、尖锐物品避免二次伤害。
保持气道通畅:清除口鼻分泌物,解开衣领扣子,不要塞任何东西到嘴里,避免窒息。
保持侧卧: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若有呕吐物及时清理,防止呛到及误吸。
观察记录:记录惊厥持续时间及发作时的症状,方便后续医生判断病情。
及时就医:抽搐多在5分钟以内,待惊厥结束后及时带宝宝医院就诊,对频繁或长时间抽搐(>5分钟)或呈惊厥持续状态者,应及时就医并采取药物止惊等紧急处理措施。
宝宝惊厥后的护理
密切监测体温:勤测体温并记录,发热时可适当松解衣物散热,体温≥38.5℃及时口服退热药(如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适当补充水分,但不宜大量饮用白开水,以防发生水中毒,出现低钠性抽搐。建议需多量饮水时予口服补液盐饮用,避免脱水。
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尿量,若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尿量少、高热不退、反复抽搐都要及时就医。
应对惊厥发作“四不要”
切勿掐人中。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掐人中对缩短热性惊厥的发作有帮助,反而可能因为家长紧张而用力过大造成宝宝局部皮肤损伤。
不要撬开宝宝牙关。不要往宝宝嘴里塞任何东西,包括勺子、筷子、大人的手指头等,均可能对宝宝造成损伤。
切勿强行按住宝宝及用力束缚他的手脚,否则可能会对宝宝造成二次伤害。
切勿喂药、喂水,以防呛咳。待惊厥结束后清醒时方可进行。
热性惊厥能预防吗?
存在以下情况之一:1.短时间内频繁惊厥发作(6个月内≥3次或1年内>4次);2.发生惊厥持续状态,需止惊药物治疗才能终止发作者。可考虑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间歇性用药预防热性惊厥复发,用药前建议到儿科神经专科进行评估。
林若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