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一位叫可朱浑元的将领为东魏权臣高洋立下汗马功劳,在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政权后被封为扶风郡王,进而再封为太师。他的传列被载入《北齐书》,而他的后代,在民族融合中,也汉姓为单姓可。
可朱浑元是鲜卑族,复姓可朱浑,生长于怀朔镇(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为人宽厚仁慈。从小和汉人杂居,喜欢汉家兵法,对兵法相当有研究。他跟怀朔镇的另一个鲜卑青年贺六浑(汉名高欢)关系特别好。
北魏正光四年(523),北魏北方六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爆发了农民起义,史称六镇起义。可朱浑元率领家奴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首领鲜于修礼,高欢也投靠了鲜于修礼。北魏派兵征讨,大败而归。北魏政权后来派了杀手潜伏在鲜于修礼身边,成功杀了他。
鲜于修礼的部将葛荣收拢鲜于修礼的军队。葛荣为人粗陋鄙浅,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可朱浑元和高欢都不想在他手下谋事,便一同投靠了前来镇压起义的北魏将领尔朱荣。
不久,在尔朱荣平定万俟丑奴僭越称帝事件中,可朱浑元因功被封为渭州刺史。接着,北魏孝庄帝对尔朱荣产生猜忌,诛杀了他。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发兵攻破洛阳,杀死孝庄帝。尔后,在立新帝上,北魏发生了政局大震荡,元颢、元跸、元恭、元朗、元怀相继被推上帝位,尔朱家族在立新帝上也发生了内讧。在混乱中,高欢反对尔朱家族,拥立北魏孝文帝之孙、广平武穆王之子元修为帝,旋即成为北魏权臣。
永熙三年(534),上位后没多久的元修不愿意做高欢的傀儡,投奔了关西大行台宇文泰,宇文泰任命其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徙都于邺(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镇),北魏遂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年底,宇文泰弑元修,另立元宝炬为西魏帝。后来,宇文泰就带领大军讨伐占据秦州的侯莫陈悦。可朱浑元带领兵马来相助侯莫陈悦,由于侯莫陈悦被部下李景和背叛,以至于兵败身死。可朱浑元悄悄把侯莫陈悦的家属接走,并且乘机收拢侯莫陈悦的残兵败将,然后率领这些部众占领了秦州。宇文泰团团围困秦州,双方打得有来有回。可朱浑元后来找宇文泰讲和,称愿意归顺西魏政权,宇文泰于是从秦州退兵。可朱浑元后来却带着部下到达灵州,还说服灵州守将一起归顺高欢。
高欢任命可朱浑元为车骑大将军,并赐县公爵位。后来,可朱浑元为高欢屡屡立下战功。
高欢死后,次子高洋废元善见,自立为帝,建立北齐政权。东魏灭亡。
高洋登基为帝后,夸奖可朱浑元为北齐立下的战功“犹如丘山”,赐封可朱浑元为扶风郡王。可朱浑元带兵征讨山胡部族,大破柔然,把北齐周边的威胁打得四处逃散,瞬间扩大了北齐的地盘。
在稳定政权后,高洋升任可朱浑元为太师,没多久可朱浑元去世,朝廷哀悼他对北齐的功劳,把他的灵位迁进世宗高澄(高欢长子、高洋长兄)的庙庭。
可(kě,潮音ko2(颗))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在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
可姓在揭阳只有1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670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15%.
可姓来源有六:1.出自南北朝时鲜卑族可地干姓、可地延姓,属复姓简为单姓。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阿伏干氏、可地干氏、可地延氏,并改为可氏。”2.出自南北朝时鲜卑族可朱浑姓,属复姓简为单姓。鲜卑族慕容部可朱浑氏,亦称可足浑氏、渴烛浑氏、渴烛氏,后多改汉姓为朱氏,亦有取简为单姓“可”者,称可氏。本文主人公可朱浑元即为此支姓源先祖。3.出自南北朝鲜卑族拓跋部可地延氏、可单氏,后多改汉姓为延氏、单氏,亦有汉姓为单姓“可”者,称可氏。4.出自鲜卑族外帐姓氏可那氏、可频氏,后多改汉姓为那氏、平氏,亦有取“可”为姓氏者,称可氏。外帐姓氏在北魏时属于“黑号之姓”中的分衍姓氏,地位卑微,为官者几乎没有,因此在《魏书·官氏志》中不予记载,但在北魏时期的其他官札中有记录。5.出自金朝女真族拿可氏部族,属复姓简为单姓。据史籍《金史·百官志》记载:“拿可氏部封陇西郡,后改汉姓可氏。”6.出自明初蒙古族巴克西纳尔氏族,属复姓简为单姓。元代,巴可西纳尔氏曾全族男壮随忽必烈征伐大理国,之后重兵围攻恭州(今重庆)长达十余年,其后裔子孙有落籍于巴蜀地区者,在明初改为汉姓可氏。
今满族也有可姓。
今可姓主要分布于四川、河南、河北和云南等地,4省可姓人口约占全国可姓总人口的56%.
可姓的历史名人除上述的可朱浑元外,还有唐代谏议大夫可中正,以直言敢谏闻名;宋代大臣可懋,进士出身,有才干。
揭阳的可姓居民落居于惠来靖海。
阿 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