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丹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标志着艺术教育进入素养本位的新阶段。初中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不仅要传授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更要落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的育人宗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涵,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本人执教于潮汕地区,当地独特的方言文化孕育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形态,包括潮剧、潮汕歌谣、潮州大锣鼓、英歌等。其中,被誉为“中华战舞”的英歌以其刚劲有力的表演走出国门,深受海内外赞誉;潮州大锣鼓曾多次进京演出,在人民大会堂展现岭南音乐魅力,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要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引导学生传承本地区独有的潮汕音乐文化。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以期为核心素养导向的音乐教学提供实践思路。
一、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核心素养落实不足:当前初中音乐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培育”的倾向,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低迷、教学内容同质化、教学方法固化等问题,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育的需求。
(二)文化联结存在断层:教学内容与地方传统文化、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未能充分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民间音乐认同感不强。多数学生偏爱流行音乐,对潮汕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缺乏了解和兴趣。
二、初中音乐教学的改进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初中音乐课程设计应遵循多元性、适切性、生活性三大原则,构建素养导向的教学体系。
(一)多元化整合教学素材
在夯实音乐基础知识(如节奏、调式、曲式等)的基础上,打破音乐类型壁垒,将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与潮汕民间音乐有机融合。例如:分析流行歌曲中的节奏元素时,引入潮汕歌谣《月光光》的韵律特点;讲解器乐合奏时,对比潮州大锣鼓与交响乐队的配器逻辑,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生活化联结地方文化
以潮汕民间活动为切入点,构建真实的音乐学习情境:节庆文化融入:结合潮汕“游神”“元宵”等民俗活动,讲解潮剧唱段、潮州大锣鼓的伴奏技法、英歌的节奏特征,让学生理解音乐在民俗中的功能价值。
实践传承结合:将英歌动作与课间操结合,邀请民间老艺人进校园传授潮州大锣鼓技法,鼓励学生参与家乡民俗表演,既为民间艺术培养后备力量,也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
(三)活动化构建实践平台
数字化教学赋能: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潮汕音乐表演视频、乐器制作工艺等资源,通过音频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潮州大锣鼓 “刚劲激昂” 的艺术特色。
多元化活动设计:定期举办“潮汕音乐赏析会”“英歌韵律创作赛” 等活动,成立锣鼓队、潮剧社等音乐社团,通过任务式学习、项目化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能力。
三、提升教师素养,深化审美教育
强化教师专业发展:通过专题培训、非遗传承人结对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潮汕音乐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掌握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法。
构建全域美育氛围: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潮汕歌谣,在音乐角陈列潮剧脸谱、锣鼓乐器,定期举办 “民间音乐进校园” 展演,让学生在日常环境中浸润审美体验,深化文化理解。
初中音乐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当前挑战,需以核心素养为统领,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文化传承、优化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未来,随着教育理念与技术的发展,音乐教师更应主动探索守正创新之路,让潮汕音乐等优秀传统文化在素养培育中得以传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艺术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