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晓燕
当前,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少先队组织凭借其独特的政治属性、组织优势和活动特点,理应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本文聚焦实践策略,尝试解答“如何发挥少先队工作作用”这一核心问题,以期为开展少先队工作提供参考。
一、强化阵地建设,构筑思想道德教育的坚实堡垒
(一)打造实体与虚拟融合的多维平台
在实体层面,应突破传统“队室”概念的局限,将其升级为集展示、活动、会议、阅读功能于一体的“红领巾活动中心”,进一步增强对少先队员的吸引力。同时,大力拓展校外阵地,与博物馆、社区活动中心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辟“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形成校内外有效衔接的阵地网络。在虚拟层面,积极建设少先队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精心制作并推送富有教育意义、符合少年儿童审美趣味的网络文化产品,切实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二)构建充满仪式感的组织文化场域
庄严的仪式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需严格执行少先队入队仪式、队会仪式、升旗仪式等流程,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通过规范出旗、退旗、唱队歌、敬队礼等环节,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激发队员的组织荣誉感与使命感。
二、创新活动范式,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效能
(一)推进“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
摒弃单向灌输的传统方式,设计队员深度参与、亲身感知的实践活动。例如,持续深化“手拉手”活动,从校内互助延伸至区域联谊,鼓励队员在互访交流、共同研学中学会理解与关爱;优化 “雏鹰争章” 体系,增设“创新小达人”“孝亲敬长章” 等特色奖章,引导队员在争章过程中挑战自我、养成良好品行;组织“红领巾寻访” 活动,走访革命旧址、采访先进人物、调研家乡变化,让队员在亲身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
(二)深化“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
围绕思想道德教育核心主题,引导队员以小组形式开展项目式学习。例如,针对“爱惜粮食”主题,设立“一粒米的旅程”项目:组织队员参与农田实践、调研餐饮浪费现象、设计节约宣传海报、发起“光盘行动” 倡议。在此过程中,既能培养队员勤俭节约、珍爱劳动成果的品德,又能提升其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健全工作机制,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的规范与科学
(一)完善“小干部”民主选拔与轮换制度
坚持推行少先队干部民主选举,让队员在实践中学习民主、体验民主。实施干部轮换制,为更多队员提供担任队干部的机会,培养其服务意识与组织能力。辅导员需转变角色定位,从“管理者”转型为“导师”,重点指导小干部策划活动、处理日常事务。
(二)构建多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少先队组织需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正向引导作用。打破单一评价标准,构建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红领巾成长档案”,详细记录队员在少先队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个人反思与成长轨迹,让每位队员都能清晰看到自身进步,从而激励其持续向上、向善发展。
四、深化内容引领,筑牢未成年人的思想根基
(一)以可感可知的方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将宏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具象化、生活化。除常规国旗下讲话外,可组织“我为家乡代言”短视频大赛、“家乡的变迁” 主题队会,让队员在了解家乡发展中深化爱国情感;结合国家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开展 “红色剧本表演” 等创新活动,让历史变得可触摸、可共鸣,将爱国种子深深植入队员心中。
(二)以身边人身边事强化价值引领
大力选树并宣传少先队员身边的榜样,如“新时代好少年”,让榜样事迹可学可做。同时,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尤其是身边的模范人物、优秀党员、热心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用真实经历诠释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思想道德教育更具亲和力与说服力。
发挥少先队工作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将少先队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的育人效能。唯有如此,少先队才能真正引导队员“时刻准备着”,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