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受疫情、流感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市民出现了发烧、咳嗽、鼻塞等症状,并根据相应症状服用了退烧止痛药、止咳药、感冒药等药物,这些药物能舒缓身体的不适,但也会引起嗜睡、困倦、头晕等不良反应,如果服用此类药物后驾驶车辆,会影响驾驶安全。因此,交警部门提醒广大驾驶员,如身体不适需要服药,一定要看清药物说明书中的“副作用与禁忌”,在服药之后尽量避免开车,如果必须驾驶,需休息一段时间,避开血药浓度峰值时间后再出发。
□记者 潘彬彬
通讯员 潘少伟 陈淼佳
部分药物引嗜睡,服用后不宜开车
近期,记者走访了解到,为了预防新冠和流感,不少家庭都准备了一些常用药物,如感冒药、退烧药、止咳药等,有些人因“阳”了出现了发热、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也会对症下药,自行服用药物,而在服药期间,也有部分人会驾车出行,如常生活和工作。
针对这种情况,交警部门提醒,服药后驾车有一定的危害性,人体在感冒生病的时候本身就容易有疲劳和困乏的感觉,而很多止咳药和复方感冒药中都含有引起眩晕和嗜睡的成分,会抑制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服用后会出现嗜睡、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甚至视觉模糊等副作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开车时的控制及应急反应,增加了驾驶风险,稍不注意可能就会酿成祸患、发生交通事故。
“如果人体有发热的症状,在服用常用的退烧药物后,也尽量不要开车,避免发生事故。”民警介绍,服用退烧药物也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引起视物模糊、意识紊乱及异常疲倦等症状,会严重影响驾驶人的驾车行为,增加驾驶风险。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药物,也不建议开车前服用,比如治疗消化系统的药物和抗过敏的药物,也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可能引起乏力、头痛、头晕、嗜睡等副作用。
民警还提醒,感染新冠后,一部分人会出现以前的慢性病加重的情况,而慢性病用药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里的部分药品也会引起四肢乏力、心悸、多汗等情况,因此,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在服药期间也要谨慎驾驶,最好在车内准备一些面包、饼干、糖果等,以防服药后出现低血糖、低血压反应,影响驾驶安全。
规避“药驾”风险,服药前先看说明
那么,在当前特殊时期,对于广大市民尤其是需要经常性开车的司机来说,如何避免“掉坑”、出现药驾的情况呢?
对此,交警部门提醒广大驾驶人,“药驾”有影响驾驶能力的风险,可能酿成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务必小心谨慎。若感觉自己身体不适,切勿强行带病驾车;在医院就诊或药店购买药物时,应主动告知医生自己需要开车出行,请医生尽量避免使用会对驾驶人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如果有正在服用的药物也要充分告知医生,以免重复用药;自行服用药物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药品成分、用法用量的同时关注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如说明书中“副作用与禁忌”一项中出现了“可见嗜睡、困倦”或“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等字样,则服药期间不宜驾车。
“如果确需开车出行,尽量选用中成药,或者在服药后最好休息一段时间,避开血药浓度峰值时间后再出发,比如服用感冒药之后,至少需要休息6小时再驾车,才相对安全,也可以安排在睡前服用药物,以减少这些药物对白天驾车的影响。”民警补充提醒,如果驾驶人在行车途中有头晕眼花、四肢无力、反应迟钝等不适时,应及时靠边停车休息,必要时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