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芳
日前教育部发出通知,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违规举办的“黑竞赛”其竞赛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
其实,为了有效遏制违规“黑竞赛”,教育部此前就公布了竞赛“白名单”,其中列入《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共有44项,分为自然科学素养类、人文综合素养类、艺术体育类等三大类。其他类别的竞赛均属于违规“黑竞赛”。
但事实上,违规“黑竞赛”犹如“打不死的小强”,仍有一定的市场和生存土壤,违规竞赛组织机构打着“考试获奖,助力升学”的旗号,在学生和家长中故意贩卖教育焦虑,从而骗取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吸引学生和家长踊跃报名参加竞赛。违规“黑竞赛”的泛滥,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为此,教育部明确了“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任何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这一“禁令”无疑给了违规“黑竞赛”一记“重拳”。但笔者以为,打击“黑竞赛”仅靠一纸“禁令”还远远不够,还需“综合施治”。
首先,教育部门要“站出来”。各地应严格按照教育部的相关通知和文件精神,既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又要对违规“黑竞赛”进行严处罚、严打击。一旦查获违规“黑竞赛”,就应采取叫停、取缔、开罚单、列入“黑名单”等多种处罚机制,让违规竞赛组织机构既付出“诚信代价”,又付出“经济代价”,从而斩断违规“黑竞赛”的利益链。
其次,学校要“站出来”。各地各级中小学校应扮演好“教育者”“拦截者”的角色。学校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把“黑竞赛”的利害关系告知学生,又要想方设法阻拦学生参加“黑竞赛”,要坚决把违规竞赛组织机构阻挡在校门外。
其三,家长要“站出来”。违规“黑竞赛”之所以有市场,这与家长的推波助澜有着直接的关联。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要理性看待参加竞赛的意义和价值,不被“教育焦虑”所裹挟,不盲从、不跟班,从而共同抵制违规“黑竞赛”。
此外,学生也要“站出来”。作为学生,也应学会对“黑竞赛”说“不”,或积极大胆地向教育行政部门投诉举报,以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笔者相信,只要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能一起“站出来”,共同向违规“黑竞赛”开刀,就一定能让违规“黑竞赛”组织机构无立足之地,无生存土壤,帮助广大学生从违规“黑竞赛”的泥淖中挣脱出来,从而既营造好育人环境,又守护好教育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