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经·三山神传》
阿 菩 著
中信出版社
2023年10月
□陈泽楷
小时候,在离老家不远处有一座小有规格的庙,庙里供奉着诸神塑像,其中有三尊被当地人称为“王公(爷)”,分别叫大王公、二王公、三王公。每当岁末,每家每户都会到庙里祭拜,答谢“神恩”。那时候,我发现这三尊“王公”神像的神龛上面写着“保境安民”四个字,与其他神龛上写的不同,其他神龛写的是“风调雨顺”“合境平安”之类的吉祥语。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有“三山国王”这样的神明,至于衪们的来历并不知晓,也没有人跟我说过——估计乡亲们也不大清楚。
大一点的时候,我在一本由陈忆琇、陈放选编的《韩江故事林》里读到《三山国王的由来》一文,书中介绍三山国王乃是三兄弟,分别守护三座不同的大山,由于卫国安民有功,在宋代受封的故事。我注意到,基本上潮汕各个村落都有这样的“王爷宫”,几乎是一村一庙。“王爷宫”相当于“地头庙”,三山国王也被当地人视为“地头神”。我对三山国王的认知,基本上也止于此。
阿菩赠我的这本《三山神传》,虽是神幻小说,却也脑补了我对三山国王的一些空白。阿菩是我省知名的网络作家,出过《山海经密码》等不少畅销网络小说。他新近推出的这部《三山神传》,表面看来写的是神性。何为神?南怀瑾先生说过:聪明正直,死而为神。这三兄弟身上的神性是显而易见的,体现出善恶分明的单一性和自始至终的统一性,而不同于一般人性的多元和复杂。细读之下,却又发现不乏人性和佛性,让人看到儒释道三教在他们身上的交融。按书的描述,三山神肇于隋、显于宋,他们身上具有的神通性灵,体现出道家的神性;而他们显于世间建功立业,安邦定国,保境护民,又具备儒家入世的思想,体现出与芸芸众生无异的人性;而三兄弟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睿智、纯善和果敢的特点,又让人看到了“佛性”,分别代表的是佛性中的智慧、慈悲和勇敢。佛是智慧圆满的觉悟者,而巾山杰的睿智,正是智慧的象征;明山轩的纯善,让人看到佛性中的慈悲。每座佛寺中最正中都设有“大雄宝殿”,这“雄”就是英雄的意思,大雄就是大英雄、大丈夫,独山俊身上的果敢体现了英雄的精神和特质。其实,这三兄弟的性格特征是三位一体的,不应拆开来看,在书中他们总是一起出现,身上同时兼备了神性、人性和佛性。为什么刚好是“三”?我想老子《道德经》上有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无穷和万有。
小说,写的是人物,是人性,必须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才能写得好;反过来,小说写得好的人,必定是一个洞明人性、练达人情的人。从这层面上说,小说家必须是通达人情和人性之人,才能在自己构建的文学世界里游刃切换,进退自如。文学作品并不在书中传授知识,读小说的人,也未必都要当作家或者艺术家,但它会让你更好地洞悉世事,对人性有更加通透的了解。正如《红楼梦》中的对联所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学作品给人提供了现实中无法抵达又无限向往的远方的可能,让你能够找到那个被逼仄生活和尘世俗物覆盖住的原来的“我”。每个人心中或许都会住着一位“神”,它或是改变世界的英雄,或是成为人中豪杰,或是像书中三位少年一样,具有超乎常人的能力。现实中,这些又可能成为你未酬的壮志,未竟的憾梦,未了的心愿。而在文学世界里,你可以尽情驰骋,可以挥斥方遒,可以是武功盖世的豪杰,可以是战无不胜的英雄,可以是惩恶扬善的忠魂,也可以是普度众生的慈航。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都具有“神性”,我们穷其一生也都在寻找远古之前的那个“我”。从这种意义上,作家写作品,有时也是自我灵魂的救赎,而在现实中恰恰需要具有这种自愈的能力。而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其中就包含了一种自我觉醒的过程。
我猜想作者阿菩,通过巾山杰、明山轩、独山俊这三个追梦少年的故事,来传递他个人的情感,表达他内在的精神追求。书中三少年追求的是建立一个“天下大同、天下大治”的统一世界,人类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故每当看到违背“天下大同、天下大治”这八个字的行为和现象,都要出手伸张,为正义而战。阿菩或许正是借助这三个人物形象,展现自己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阿菩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三山神的故事,借小说与历史的交汇表达内心的情感。《三山神传》以历史为归依,以小说为媒介,以地域民俗人文为载体,通过神幻的表现手法,以炎黄两帝阪泉之战作为序幕,将民间传说与历史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与历史的交融和碰撞中使小说有了更好的依怙。历史是严肃的,神话人物又是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的,该书将充满趣味性的民间传说与严肃的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奇幻故事给历史事件填充上丰富的细节,让神话人物参与历史事件,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和色彩,使读者能在小说中瞬间找到历史的坐标,使神话人物与真实历史发生高度关联,也给写作者提供抒写历史事件的更多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