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中的“皂”即“皂英”的简称,这已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但“肥皂”又何以称“肥”呢?就少为人知了。
据宋代文人庄季裕《鸡肋编》记载:“浙中少皂荚,澡面涴衣,皆用肥珠子。”意思是说,全国各地都用皂荚来洗涤,但浙江一带却没有,于是,当地人就用一种叫“肥珠子”的植物来代替。这种植物“叶如槐而细生角,子圆黑肥大,肉亦厚”,只因为其“子圆黑肥大”,且明显地优于皂荚,比皂荚多膏肉,便被当地人称之为“肥皂”,意为“肥于皂荚”。这种“肥皂”的制造,如《本草纲目》所言,是每年10月采摘,煮熟捣烂后,用白面香料混和,搓成丸子,或捏成其他形状,就可用来“澡面涴衣”了,方便而又去污力强。
“肥皂”之称,因其流行而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阎泽川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