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里的排练场面。郑楚藩 摄
□记者 郑乔慧 特约记者 罗凯瀚
今年春节期间,普宁英歌亮相英国伦敦“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一时吸睛无数;4月30日至5月4日,普宁市英歌文化交流团赴泰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以“文化走亲”形式促进中泰两国民间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去年以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英歌持续“火出圈”,在海内外“大放异彩”,与英歌相关的短视频“霸屏”各大社交平台,圈粉无数,有力助推普宁文旅融合。
紧抓普宁英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契机,普宁市在总结英歌“流量密码”的同时,不遗余力推动英歌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积极探索英歌“出圈”路径,着力打造精品力作,让国级非遗焕发时代光彩。
厚植文化自信,强化英歌保护传承创新
普宁英歌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2023年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普宁现有英歌队伍103支,其中,流沙西街道的南山英歌队、燎原街道的泥沟英歌队、里湖镇的富美青年英歌队等尤为突出,有些地方还组建了少年英歌队、女子英歌队。
近年来,普宁市委、市政府大力厚植文化自信,用心用情推进普宁英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致力把普宁英歌打造成为普宁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的落成启用,就是普宁市加强英歌保护传承的一个生动例子。今年1月15日,历经一年时间,充分利用流沙西街道南山村“两委”原办公址打造的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正式揭牌启用。该传承基地总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内设英歌文化总览、南山英歌人物、南山英歌技术、服饰道具脸谱和政府保护计划、措施等5个展览厅,配设演练大厅、练功房、化妆间、教研室、大型影音设备等功能室。该基地的建成使用,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学习和了解普宁英歌文化的窗口,推动南山快板英歌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与此同时,普宁市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英歌的传承、创新、发展:召开普宁英歌传承创新发展座谈会,研究部署普宁英歌等非遗的保护传承和相关精品文艺创作工作;在脸谱、队形等方面大胆创新,进一步提升普宁英歌表演时的气势和观赏性,让传统英歌焕发出新的光彩;普宁英歌传承团队以学校作为教学阵地,聚力推动英歌进校园,把英歌文化融入学校的特色教育之中,让英歌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除此之外,普宁英歌还打破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吸收更多热爱英歌舞的群众,为普宁英歌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与蓬勃活力。
在一代又一代英歌人的不懈努力和匠心传承中,普宁英歌以矫健的步伐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前行,从广场走向了舞台,从乡村走向了世界,让更多人看到普宁英歌这一国级非遗的魅力和风采。
深挖文化内涵,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如何深挖普宁英歌文化底蕴,推动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引更多群众了解英歌、爱上英歌,让这一国级非遗得以发扬光大?普宁市积极促进英歌与产业发展有机接轨,努力打造英歌品牌产业,探索“英歌+旅游”发展机制,促进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自去年12月上旬起,普宁市聚焦“百千万工程”主题,创新开展“中华战舞·普天同庆”普宁英歌文化节系列活动,以英歌展演为先手,串联多达25场次的演出展销活动,现场成交金额近8000万元,累计促成交易消费超2.5亿元;今年春节期间,普宁全市范围内组织超百场英歌巡演,吸引超100万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仅大年初二、初三普宁市区英歌巡演期间,活动区域总人数就达48.78万人次,该市星级酒店入住人数同比增长63%,有效促进文旅资源向文旅经济转化。
“看英歌来普宁,让英歌讲述潮汕故事”。令人期待的潮汕民俗实景演出项目《英歌情》,已启动编排和落地建设,首期建设用地30亩,投资6000万元。该项目以“非遗+演艺+旅游”模式,建设演艺中心、民俗体验区、特产美食区等,将围绕普宁英歌和潮汕民俗文化资源,以大型文旅演艺模式,融合先进舞台科技进行创新转化,打造普宁文化名片,实现“来潮汕必看实景演出”和打响中国著名文旅演艺品牌的目标。
与此同时,普宁市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助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以普宁英歌为主题,我们开发了利是封、茶具、围巾等文创产品,以新颖的形式展示国级非遗的文化价值,宣传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普宁故事。”普宁市文化馆(普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陈丹萍告诉记者,普宁还计划将英歌与青梅、纺织、中药、花木、民俗和美食等更多的地方特色元素融合,促进文旅及县镇村的协同发展。
此外,普宁市还将充分发挥南山英歌传承基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非遗+旅游、文创、研学及社会活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吸引一批懂乡村、爱乡村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前来体验英歌舞,参与到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来,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打造普宁英歌特色文化街项目,推动普宁英歌传承发展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