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乃家常食品,为人们喜闻乐见,久享大名的要数麻婆豆腐。不但好吃,又能玩出新花样的,当属济宁托板豆腐。
济宁托板豆腐,白白嫩嫩,爽爽香香,味道好吃自不必说,但似乎这豆腐美食只用盘具和碗具,吃起来还不解风情。那从盛放豆腐的器具上,谁还会有什么奇思妙想呢?走进山东济宁,自然也就有了答案。
在济宁,每天从早到晚,大街小巷会传出“热豆腐、热豆腐”的叫卖声。卖主的手推车或肩挑的小担上,放着一大块用白布包着颤悠悠、水汪汪又热乎乎的水豆腐。男女老幼相拥过来,纷纷争相购买。既然是托板豆腐,就会有一块托板,将热豆腐拖住。说一下那托板,是比手掌大一点的长条形木制板,切块水豆腐一块块排在上面的。市民们双手捧着卖主递过来的托板豆腐,低下头,弯着腰,叉开腿,吸溜吸溜吃得津津有味,满口香甜。那吃起来旁若无人的怪怪的模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外地人初到山东济宁,乍见顿感莫名其妙,好生奇怪。其实,这种热豆腐就叫“托板豆腐”,是济宁的传统名吃,从久远的历史一直流传至今。一提到托板豆腐,济宁人不说“吃”,而是说“喝”。济宁人下午晚些时候喝托板豆腐,视做晚饭前喝下午茶,上了岁数的人独爱这种“下午茶”,他们多年来养成的老习惯就这样沿袭下来。
济宁传统托板水豆腐,用上等黄豆,经脱皮、水泡,磨成汁,再用布滤出豆浆,倒入锅中烧开,加卤水精心点制而成。成品托板豆腐,看起来比平常吃的豆腐要嫩一些,但比豆腐脑要紧实。街市上,卖豆腐的师傅用铜制刀子,将豆腐一片片放到一块长木板上,再用刀将木板上的豆腐划拉成麻将块大小,抹上特制的红红的辣椒酱,顾客就可以接过托板豆腐美美地享用了。当地人买来是要趁热去喝的,放在木板上直接喝,略微烫嘴最好。托板豆腐小的两元一份,大的四元一份,既经济实惠,又吃得欢心。长久以来,济宁特有的地域性水质,与一代代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工艺,就这样造就了济宁传统托板豆腐特有的美味。
豆腐是内容,托板是形式,有人会起疑问,好生生的大把餐具弃之不用,偏偏独出心裁,去找来块托板呢?这与当地人尽皆知的一个历史传说紧密相关。
相传明朝时,洛阳有个穷秀才进京赶考,到了济宁盘缠花光了,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忍饥挨饿,露宿街头。卖水豆腐的豆腐李遇见了穷秀才,豆腐李见穷秀才实在可怜,想给他几块豆腐吃,可他身边没有盛饭的碗。豆腐李灵机一动,把挡豆腐的小木板撤下来,把几块豆腐放上去用刀切碎,就给了穷秀才吃。
穷秀才金榜题名,考上状元,后来当上八府巡按。那年秋天,他去南方巡查路过济宁,执意要在此停留。州官知道了,赶紧去迎接,回衙门途中,街上有个卖水豆腐的老头没来得及回避,被抓来见州官,州官本想狠狠训斥他,不想坐轿子的八府巡按掀开帘子,只看一眼就下轿子。
这时州官吓坏了,边骂边命人绑了卖水豆腐的老头。八府巡按认出了豆腐李,豆腐李费了好大劲儿,也终于认出了当年的穷秀才,两人就这样重逢了,像亲人一样有说有笑。州官一下子懵了,等明白过来后,命豆腐李用上等细瓷花碗,把豆腐送到州衙。没等州官说完,巡按笑着摆摆手说,就在这儿,还用小板儿喝。从此以后,又白又嫩、温热可口的“托板豆腐”,便在济宁流传开来,一直沿袭至今。不知济宁人是否因了这段历史典故,爱喝的人越来越多了。
济宁托板豆腐洁白如玉,入嘴满口生香,真是好味道,好吃法!卜庆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