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宝》
祝 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5年1月
□轻 木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作家祝勇推出了长篇小说《国宝》,该书以上下两部计60万字的较大容量,将上世纪30年代故宫文物南迁史这段历史文化事件重新呈现在当代读者的面前。这部小说既是对上述双周年的纪念,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眸,它以一次漫长的隐秘征程为线路图,描写了一群普通人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以血肉之躯护送文物迁徙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守护文明星火的壮阔史诗。
1933年2月5日的北平寒夜,由故宫博物院牵头,本院和北平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处共计19000箱珍贵文物先后悄然启程,踏上长达16年的南迁之路。这些承载着5000年文明基因的瑰宝,在日军铁蹄逼近的腥风血雨和时代阴影下,构建了中国大地上一道悲壮的文化风景。
文物南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一场关乎文明存续的精神远征。祝勇选择以一个虚构的故宫人那文松为叙事支点,全景式展现了故宫文物南迁的过程。文物南迁分为北、中、南三条路线,那文松负责护送文物走的是北线,沿陇海铁路西行,先至宝鸡,后穿越秦蜀古道,迁于汉中、成都、峨眉各处。这一路最为艰险,牺牲无处不在。小说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到主人公那文松家族的沉浮变迁中,通过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以小见大,从烟火人间的平民视角见证磅礴沧桑的近现代中国。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这场迁徙最坚韧的力量,恰恰蕴含在平凡人的非凡抉择中。“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鲸吞东北又觊觎华北,故宫文物危在旦夕。以那文松为代表的故宫人,面对严峻形势,作出文物南迁的决定,人生从此剧变,前路漫长而艰险。最终这场长达十数年、辗转万余里的文物南迁行动以几乎无文物损毁、遗失而收官。一代故宫人以文弱之躯扛起了保存文化血脉的重任,在战火纷飞中实现了世界文明史上规模庞大的一次文物迁徙。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小说中所提及的转运途中为保护文物而坠崖的挑夫,以及那些在峨眉山脚下默默守护洞库的村民,他们或许不懂文物的价值,却本能地知道“这些东西比命金贵”。这种文化自觉,构成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底层逻辑。
为写好《国宝》,作者在5年前利用拍摄纪录片《故宫文物南迁》的机会,走遍了南迁的所有线路,对沿途进行了一系列考察。此外,他还采访了当年参与南迁的故宫人的后代。详尽深入的田野调查使得小说充满了“在场感”,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饱满,小说中诸如秦蜀古道、峨眉山洞库等风致事物皆可感可触。不仅如此,从石鼓文的拓制技艺到书画修复的秘辛,从青铜器铭文的解读到古建筑构件的运输难题化解,这些专业细节被作者巧妙地编织进叙事脉络,为故事增添了厚重的历史质感。与此同时,小说中还不时穿插着一些艺术史、诗歌史的内容以及对自然的描绘,使得整部小说在紧张中亦有松弛,文笔韵味深长,雅致动人,引人入胜。
《国宝》最终完成的,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文学重述,更是对文明本质的诗意呈现。祝勇通过《国宝》告诉我们,文明的温度和力量,永远存在于那些为传承而负重前行的心灵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宝》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苦旅,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情礼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