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林语堂先生曾言:“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尽管已经给苏东坡拟定了十八个“头衔”,但林语堂认为,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其实,苏东坡之所以伟大,直到现在仍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是因为他“装了一肚子不合时宜”,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
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在世间漂泊,无论人情冷暖,还是宦海沉浮,总能够寻找到美味来鼓励自己、安慰自己,能够以美食为桥梁建立起快乐。美食是山水四季的产物,因为有了美食,人与自然相通。苏东坡享受了东坡肉、东坡鱼羹等美食,还留下了与美食相关的诗文。美食作家林卫辉认为,无论是吃酥煎牡丹治眼疾,吃荠菜羹治痔疮,吃棕笋促消化,崇尚蜂蜜能“治百疾”,以及当代盛行的辟谷,苏东坡都尝试过,不论身处何种荒蛮之地,只要保持热爱和期待,即便吃得粗糙,也能乐在其中。
林卫辉所著的《此生有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包括“家在眉山”“首贬黄州”等十三章,详尽地收录了七十多种苏式美食,从眉州的馈岁鲤鱼、兔肉,到黄州的东坡肉、东坡鱼羹,再到惠州的荔枝、羊脊骨,直至儋州的蚝仔粥等,地域的变迁伴随着美食的更迭。在黄州,面对价贱如泥土的猪肉,苏东坡以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执着,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猪肉颂》。这不仅仅是一份烹饪猪肉的指南,更是东坡在困境中从容淡定心境的写照。他在艰苦的贬谪生活里,从平凡的食材中挖掘出美味,用美食慰藉自己的心灵,也让我们看到他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的文学才华在其对美食的描写中展露无遗。他的诗词文章赋予了美食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口腹之欲。在《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中,通过巧妙地运用典故,将品茶与对人生的感悟相结合,表达出一种超脱尘世、淡然面对一切的心境。在《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美食成为引发他对宇宙、人生哲理思考的契机。在那个与友人夜游赤壁的夜晚,鲜鱼与美酒相伴,在江水与明月的映照下,东坡的思绪飘向了远方,他在文中探讨了变与不变、短暂与永恒的关系,而美食则是这场思想盛宴的催化剂。他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美食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世界之门,让我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东坡那深邃的思想和高雅的情趣。
林卫辉将美食与文学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独特的文化景观。以往对苏东坡的研究,多侧重于文学创作或生平政治经历,而此书独辟蹊径,从他对饮食的态度、制作以及嗜好等方面,剖析出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的轨迹。例如,从他对盐的描写联系到宋代食盐制作和专卖政策的变化;从他对不同鱼类的喜好探讨不同时代区域的生活方式。这种研究方法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苏东坡,也为文学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