圹是一个稀姓,北宋编著的《百家姓》没有列入此姓,南宋王应麟编的《姓氏急就篇》也没有列入此姓,明代凌迪知编撰的《万姓统谱》和夏树芳编撰的《奇姓通》还是没有列入此姓,就是来到2008年学者贾学平编撰的《新编千家姓》,在单姓按音序排列的K序列里头有10个读为kuang的姓(矿况匡邝夼旷贶诓洭狂),依然没有此姓。足见这个姓从未见于姓氏史料。
然而,圹姓却是一个存在,2001年,揭阳有圹姓1人,2011年,揭阳有圹姓2人。请先看一下数据——圹(kuàng,潮音kuang3(扩))姓,在全国约有人口1000,在各姓中排在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007%.
圹姓在揭阳只有2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566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35%.
既然圹姓是一个存在,那这个姓的源头在哪里呢?
圹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注解为:堑穴也;一曰大也。从土广声,苦谤切。堑即壕坑、壕沟,堑穴就是坟墓的意思。苦谤切拼出的读音即为kuàng,古音跟现在的读音完全一样。《康熙字典》的注解为:苦晃切,音懭。竁也,墓穴也。读音和注解义项跟《说文解字》一致。《说文解字》注解其另一个义项“一曰大也”,就是很空阔的意思,因此,“圹”古也可通“旷”,如圹(旷)野、圹(旷)荡。但现代汉语对这两字有明确的分工,圹的字义,只保留“墓穴”一义。
姓氏是人类社会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标志和符号,人们取姓、改姓,大多会选择意义相对积极向上的字符,因此,像“圹”这样表示墓穴的字,大多人是不会采用的。因此,圹姓的出现,或许是被动接受的产物,比如,姓主人不识字,只知道自己姓的读音,而别人帮着记录,写成了别的近音字,姓主人就糊里糊涂地改了姓。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登记的时候,就有戴姓被误植为岱姓,傅姓被误植为付姓。对于圹姓而言,在上述10个同音字中,邝姓极有可能是其原姓,因误植而改姓。揭阳邝姓人口不多,2011年有1497人,位列揭阳112号姓,属小姓,邝姓人向别人介绍自己时,大多需要进一步说明如何写,别人才会理解。邝、圹两字普通话同音,潮汕话和客家话稍有不同,邝潮汕话同“劝”,圹则读“扩”;邝客家话读fong3,圹则读kwong3.在方言中,两字算是近音吧。因此,被误植是完全可能的。
圹姓零散分布于全国各地。
圹姓没有历史人物。
揭阳的圹姓居民落居于普宁广太、船埔两地。
阿 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