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夏阳 姚 迈
1945年5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关键的战略反攻阶段,尤其是八路军发动的夏季攻势,更是加速了日伪军的最终败亡。然而,在远离核心战区的潮汕地区,抗战形势仍然错综复杂,盘踞于此的日军潮汕支队负隅顽抗,频频发动攻势,给潮汕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19岁的热血青年,怀着保家卫国、驱除外侮、救民于难的崇高理想,忍痛离开父母和家庭,毅然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成为队里的一名文化教员,日夜生活在深山密林中;抗战胜利后,他服从组织安排,返回家乡以教书为名开展地下工作,与当地的国民党反动分子斗智斗勇,为潮汕地区的解放战争默默奉献;解放后,他光荣入党却深埋功名,不邀功、不求名、不图利,始终为地方的建设与发展不懈奋斗。
他,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队文化教员、解放战争时期的地下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事业建设者——我市离休干部温彦。
进步青年欲报国,投身抗日驱虎狼
温彦是揭西灰寨人,1926年出生于灰寨一户殷实人家,其父亲为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骨科医生。凭着一身精湛医术赢得乡邻相敬并积攒了些许家底,少年温彦因此得以接受较好的教育,在那个年代已属难得。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灰寨镇所在的大北山一带就已有我党地下工作者在当地开展革命活动,潮汕地区著名的革命前辈曾广、何绍宽等曾在此播撒革命火种。其中,何绍宽正是温彦投身抗日救国革命活动以至解放战争时期参与地下工作的启迪者与引路人。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何绍宽同志就以教书为名,在大北山一带开展革命宣传活动,负责地方交通联络工作,我家就是他常用的落脚点,所以我从小就经常听他讲革命道理和故事。”温彦回忆道。
受何绍宽的熏陶与影响,孩提时代的温彦就已有进步思想萌芽;在何绍宽潜移默化的启迪和循循善诱的引导下,读初中时,温彦已产生了强烈的革命意识,当他眼见侵华日寇荼毒中国民众的暴行时,极其渴望自己能够投身到抗日救国的革命事业中去。
“那个时候,何绍宽同志暗中发动群众募捐支援前线抗日,我每次得知都会积极响应,还曾经偷偷拿着家里比较值钱的东西去捐献。1945年5月,根据上级组织安排,何绍宽同志转移到普宁的大南山抗日游击队,我瞒着父母跟他进了大南山,成了一名游击队员。”温彦回忆说,由于他身体不够高大壮实,而且又有文化,上级就没有让他直接参与对敌作战,安排他当了一名文化教员, 白天隐蔽在山里教导其他队员认字读书,晚上才跟着游击队员活动,到周围的乡村宣传发动群众支持、参与抗战。“我和何绍宽同志是单线联系,从来不跟其他人透露自己的身份等敏感信息,平时也比较少与人来往,所以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清楚自己所在的单位是哪支部队,一段时间后,才知道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下属的一个中队。”温彦说。
从温彦进山当游击队员,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虽然时间不长,但这段经历却让年轻的温彦深刻认识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无情、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冷酷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让他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我党的崇高理想与正确的革命主张,更加坚定他永远跟党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同时,这段经历也锻炼了他的对敌斗争能力,为他在解放战争时期顺利完成组织安排的地下斗争任务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改名返乡当先生,敌后潜伏巧周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企图抢夺全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妄图扼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力量并扑灭已成燎原之势的革命火焰。在潮汕地区,国民党反动当局调集重兵,对包括大南山在内的各个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鉴于当时的危险局势,何绍宽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安排温彦暗中返回家乡并改名“温博君”,先后在当地的行知小学、美德小学等学校任教,在后方隐蔽下来开展地下工作。
“我本身是客家人,又念完了初中,在那个年代算是个文化人,在客家地区当个教书先生名正言顺;组织上让我改名是出于安全考虑,目的是方便我隐蔽下来开展地下工作。”据温彦回忆,为了不泄露身份,返乡后他不敢回家看望父母,其父亲自他离家后一直苦苦寻找未果,曾一度以为他已离开人世。
在敌后隐藏下来的“教书先生温博君”,肩负着两项重要任务:其一,是利用教书先生的身份,借助办夜校、组织文艺演出等方式,向当地群众传播革命思想,宣扬我党主张,暗中发动群众参与革命;其二,是秘密监视在京溪园镇进行特务活动的2名国民党党员,随时掌握敌特动向并及时向上级汇报,为我党在该区域安全开展革命活动提供重要情报、规避潜在危险。
搞地下工作随时可能遭遇难测的巨大风险。有一次,温彦在跟踪一名国民党特务时被对方察觉,为避免暴露身份,他马上转头就跑,但对方紧追不舍并拔枪射击,温彦的手掌被子弹打穿仍咬牙狂奔,最终跑进一条巷子躲藏起来才成功摆脱敌人纠缠。几年前,市、县关工委组织学生看望已经97岁高龄的温彦老同志,当他谈起当年那惊心动魄的场景时,参加活动的河婆街道东风小学学生问他:“爷爷,当时你害怕吗?”他淡然回答:“组织上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去考虑怕不怕的问题;况且当时是后生仔,也不知道什么是害怕。”
在开展地下工作那段时间里,温彦曾亲眼见过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甚至杀害我党地下工作者或者进步人士,不止一次目睹战友牺牲,也曾经历敌特分子的试探与威胁,还长时间忍受着有家不能回的痛苦折磨,但彼时尚未正式入党的他,却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开展敌后地下工作,无怨无悔地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曙光来时隐功名,潜心水利建新功
曙光终于驱散黑夜,胜利的红旗插遍潮汕大地。随着揭阳全县解放,连续几年隐蔽在敌人后方阴影中开展地下工作的“温博君”终于回到阳光下,被组织安排到揭阳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工作,并用回本名温彦,再也不用以假名示人,随时都可以光明正大地进出自己的家门。
1952年,温彦渴求已久的梦想终于实现,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他服从组织安排到位于五经富镇的龙颈水库工作,并从此与新中国的水利事业结下不解之缘。直至离休,温彦再也没有换过工作单位,数十年如一日守着山清水秀的龙颈水库,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默默奉献。
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养成的习惯,也许是高度的纪律意识约束,在龙颈水库工作的几十年时间里,温彦从未主动与同事提及自己早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和解放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经历,更从来不提自己立下的功劳。直至离休,了解温彦事迹的领导、同事寥寥无几,亲朋好友之中同样鲜有人知。
有人说,温彦的内心,如龙颈水库那样:宽广、宁静、洁净。是的,80年前,少年热血的他,舍弃了殷实的家庭,忍痛放下难以割舍的血肉亲情,甚至不敢与父母道别,毅然走入深山密林投身抗日;抗战胜利后,他又不顾自身安危,顾不上苦苦相寻的家人牵挂,改名潜伏敌后从事地下工作,纵使面对生死,他的信念从不动摇;解放后,他深藏功名,安然接受组织安排,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接续奋斗,不求官、不慕贵、不争名、不逐利。这样的人,必然有着一颗宽广、宁静、洁净的心;而这颗心的力量源泉,必然来自某种坚不可摧的理想和信念。赋予温彦无穷力量源泉的,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1926年出生的温彦老人,按照民间传统的年龄计算方法,今年已是百岁人瑞。回顾百年来经历的风霜雨雪,忆起每次重大人生抉择的关键节点,老人严肃而庄重地表示:这一辈子,最幸运的是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最正确的是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百岁人瑞,一心向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