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友珊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管理 “最后一百米”的主力军。作为新时代辅导员,如何当好学生的“贴心人”,关系到立德树人工程的落地见效。
一、找准角色定位,让思政教育更有“灵魂之源”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这说明辅导员的角色是教育工作者,其社会价值和使命在于以先进思想影响、教育大学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促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辅导员要在工作中不断强化角色意识,找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者的定位。
“打铁必须自身硬”。辅导员的工作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持续加强学习,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肩负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强化思想引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力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时事政治,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养,善于抓住热点焦点问题,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向学生阐释深刻道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学好专业知识,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发展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当好学生思想灵魂的工程师,用正确坚定的思想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佳发挥。
二、创新工作方法,让管理服务增添“温暖之心”
(一)主动沟通交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尤其是“00 后”学生的个性化、特殊性特征愈发明显。作为辅导员,要善于利用他们的特点,主动与学生交流,通过搭建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和渠道,长期给予关心关怀,真正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例如,针对遭遇家庭变故、家庭贫困、学习成绩不佳、因考试作弊被处理、恋爱受挫、列入心理预警名单等情况的学生,在敏感时期务必做好谈心谈话工作,在沟通中掌握其真实想法,并运用谈话技巧引导学生直面成长中的各类问题,探寻解决方法,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二)善于运用“助导”力量
辅导员要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党员干部队伍,让其成为工作中的左膀右臂。学生党员干部在大学生群体中思想上进、表现优秀,在同学中具有较高威信,是连接师生的桥梁和纽带。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能够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学校的有关精神及信息传达给同学,也能第一时间把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反馈给学校和党组织,有效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服务工作开展。比如在安全隐患排查中,他们既能积极带头杜绝大功率电器使用,又能主动宣传安全防火知识,带动其他学生自觉遵守规定、乐于参与安全建设。
三、善用技术赋能,让学生工作插上“智慧之翼”
当今社会,人人皆是自媒体。辅导员理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主动运用新媒体和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以教育数字化前沿知识与技术赋能学生工作精准开展。
学生工作千头万绪,“学生工作无小事”是辅导员的职业信条。从学生请假审批到情绪疏导,从奖助贷申请到职业规划指导,每一项学生事务背后都蕴含着育人机会。若一直沿用传统工作模式,难免会错失与学生沟通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辅导员主动学习,熟练运用各类数字平台,制定更精准的“施策方案”。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将价值引领融入“指尖”,借助微媒介让学生在碎片时间中 “润物无声”地接受思想引导;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校内消费习惯,掌握其校园消费情况,精准识别经济困难群体,确保帮扶工作“找得到”对象、“跟得上”措施。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辅导员,在新征程的新要求下必须有新思考、新举措、新成效,需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和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当好学生的“贴心人”,方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为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