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卓湘
一、非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培养乡土情怀
潮汕非遗(如潮剧、木雕、英歌舞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的窗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民俗之美,激发文化认同感。例如,在“民风民俗”主题教学中,通过对比潮汕春节习俗(如乔林烟花火龙)与课本中的《北京的春节》,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乡土情怀。
(二)跨学科融合,提升语文素养
非遗文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实践场景。潮州歌册的押韵唱词可辅助诗词教学,红桃粿制作过程成为生动的写作素材,而侨批家书则能锻炼阅读理解能力。此外,非遗项目常涉及历史、艺术、科学等知识(如节气与物候观察),可实现跨学科联动教学。例如,在学习《藏戏》时拓展潮剧艺术,通过方言诵读、服饰绘制等活动,深化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三)实践育人,培养情感价值观
非遗的活态传承强调实践参与。例如,潮汕英歌舞的动作、服饰、音乐均富含文化符号,在《竹节人》《陀螺》等课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创编英歌舞或绘制火龙图案,将文化传承从“知识输入”转向“实践输出”。此外,非遗项目如红桃粿制作、火龙表演等,承载着家族团结、祈福纳吉的情感内涵,能帮助学生从情感层面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二、潮汕非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创设非遗语境,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强调“认识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本土非遗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身边的文化,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北京的春节》教学中,引入潮汕非遗“乔林烟花火龙”,通过视频、图片展示其舞蹈、服饰、音乐等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后可设计剪纸、粿印制作等非遗项目体验活动,将抽象的文化转为具象的实践操作,并利用课堂让学生描述步骤与寓意。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了语言素材,又加深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自豪感。
(二)链接非遗实践,激活写作素材
非遗文化为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能写出更具真情实感的文章。例如,在“家乡的习俗”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并参与红桃粿制作,记录揉面、调馅、包制、印模等工序,积累写作素材。回到课堂,学生再通过回忆制作过程,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描述。在描述红桃粿印模时,教师可联系潮汕雕刻艺术,讲解粿印纹样的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积累细节描写素材。此外,模仿《北京的春节》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以“潮汕的春节”为题,结合自己近距离接触的民俗活动(如火龙表演、赛大猪等习俗)进行创作,既能提升写作能力,又能培养审美创造力。实践证明,潮汕非遗文化的渗透,对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效具有显著作用,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得以大幅提升。
(三)融合红色非遗,深化立德树人
潮汕红色非遗(如革命题材潮剧)是德育的重要资源。少年儿童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和文化传承者,更应成为受教育的对象。例如,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课文后,引入潮剧《江姐》《茂芝·星火》选段,通过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让学生在潮剧艺术中感受英雄们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大无畏精神。还可组织学生采访长辈、撰写民俗调查报告,从革命故事中提炼家国情怀。这种融合既创新了文化传承方式,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人文根基,也更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结语
潮汕非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文化传承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创新途径。通过本土化、实践化的教学设计,能够实现文化认同与语言能力的双重构建。未来需进一步探索非遗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