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子陪伴的核心不在时间长短,更不靠金钱堆砌,而在于心灵是否真正相遇。林洁松 摄
□记者 陈伟生 通讯员 罗宏杰
“阿妹啊,阿妈每天都陪你写作业到很晚,怎还嫌我没陪你呢?”李女士疲惫又委屈地问女儿。生活中,像李女士这样自认为“付出了陪伴”的家长不在少数,有的因工作繁忙,只能靠玩具和零花钱弥补缺席的愧疚;有的陪伴时心系手机,身在而神离;有的与孩子在一起时却缺乏耐心或动不动就说教;更有人将亲子陪伴时光变成“考场”,句句不离成绩比较……这些陪伴看似付出,实则让孩子感到孤独。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杨琼敏认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亲子陪伴的核心不在时间长短,更不靠金钱堆砌,而在于心灵是否真正相遇。孩子说“你不陪我”,其实在呼唤被看见、被懂得。因此,亲子陪伴是要“在身边”,更要家长以用心、专心、耐心与有爱、理解等搭建“心灵桥梁”,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误区:这些行为可能正在伤害孩子
杨琼敏表示,在亲子陪伴过程中,一些家长常常因方式不当而陷入误区,这些看似“付出”的行为,实则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杨琼敏指出,伤害孩子的陪伴误区可分为几个类型,分别是:“人在心不在”型,如家长身体坐在孩子身边,眼睛却粘在手机屏幕,或是心思早已飞向工作或其他琐事,回应孩子时总是“嗯嗯嗯……”,这让孩子感知到的是敷衍;“监工考官”型,即家长将陪伴等同于监督作业、检查对错、追问排名等,让陪伴场沦为压力场,这时孩子只想逃离;“物质补偿”型,如用新球鞋、平板电脑或大把零花钱替代家长本应投入的情感与时间,但物质填不满孩子心中对亲密联结的渴望;“包办指挥”型,如家长在孩子搭积木时总是忍不住指手画脚、孩子跌倒时立刻冲上前扶起、水果削好皮切好块送到手边等,这些过度的干预剥夺了孩子探索与成长的乐趣;“榜样比较”型,即家长总把隔壁“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本想以激将法激励孩子好好学习,但实际上却是让孩子成了被比下去的反面教材,这时孩子的情绪会只会更低落;“生活学习”型,如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学习情况,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聊不到成长的困惑,更谈不上对敏感话题的教育引导。
“心伴”才是实现亲子高质量陪伴密钥
俗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杨琼敏表示,真正的陪伴源于心灵的交汇,家长用“爱”用“心”陪伴才是亲子高质量相处之道。
陪伴需要“三心二意”
杨琼敏认为,要避开陪伴误区,实现高质量陪伴,关键在于要遵循“三心二意”的黄金法则,这是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核心要点。
杨琼敏指出,“三心”即专心、用心、耐心。“专心”要求有专属时光,如每天雷打不动15分钟,家长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哪怕只是睡前共读绘本或《潮汕童谣》,孩子也会铭记这份专注的诚意;“用心”是指家长要看见孩子的需求,观察他们是兴奋想玩耍还是因沮丧需要安慰,周末与其强拉孩子去奥数班,不如带他去广场放风筝,或是追随孩子的兴趣去做其喜欢的事,同时还要预见孩子的需求和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如人际交往、未来规划、性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主动探讨这些看似尴尬的话题;“耐心”则是允许孩子慢与错,当孩子系鞋带笨拙、拼图反复失败、作业做错时,别急着催促,要有耐心,温柔地说一句“没关系,慢慢来”,这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杨琼敏表示,“二意”指的是在意感受和留意反馈。“在意感受”要求家长要学会倾听与共情,当孩子说“今日在学校很无趣”时,家长要蹲下身说“看来你有点不开心,想同阿妈讲讲吗?”理解往往比建议更治愈;“留意反馈”是指家长要灵活调整陪伴方式,比如教孩子做红桃粿时他却心不在焉,就可以问“想画粿的花样还是听阿嬷做粿的故事”,不强求才能有真正高质量的互动。
让爱融入生活点滴
杨琼敏认为,高质量的陪伴并非需要刻意安排大量时间,日常生活的碎片时光中,藏着许多融入爱的机会,不同场景和年龄段都有其适合的陪伴方式。
日常碎片时光,也能流淌温情。杨琼敏举例说,“车厢聊天室”就是不错的选择,在从学校回家的车里,聊聊学校的趣事或玩潮语接龙,让车厢成为亲子交流的好地方;在飘着肉菜香的厨房、餐厅,家长可让孩子帮忙择菜叶、摆碗筷,再夸一句“阿妹手真巧,这盘菜摆得雅过中山路花灯!”让孩子在“厨房协奏曲”中因合作而充满欢愉;用餐时间也是高质量陪伴的好时光,家长可与孩子聊聊榕江边的见闻或进贤门的老故事,“餐桌谈心”比山珍海味更滋养心灵。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陪伴方式方法也各有侧重。杨琼敏指出,家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各有侧重,用心寻找适合的陪伴方式。例如,0~3岁的小宝贝,柔软的抚摸、躲猫猫亲子游戏、一起做被动操、共唱潮汕童谣、搭彩色积木等亲密互动,胜过早教课;3~6岁的“小探索家”,家长可与孩子在西湖公园化身寻宝小分队,用树叶拓画记录春天,或用废纸盒搭“进贤门”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在玩耍中建立起对家乡的初识;6~12岁的“小能手”,家长可与孩子合作完成“水火箭”实验、学包乒乓粿,在黄岐山下骑行、棋盘对弈中提升孩子的勇气与智慧;12岁以上的“少年郎”,家长要尊重其独立,以伙伴身份陪伴,如一起看《哪吒》讨论自我价值,看《南京照相馆》讨论历史,或为班级义卖策划献计,讨论比说教更入心。
做孩子情绪风暴的避风港
杨琼敏指出,当孩子遇到情绪问题时,家长要做孩子的避风港。
她举例说,孩子考试受挫时,家长要先拥抱抽泣的孩子,并说“阿妈知你刻苦学习了”,待孩子平静后一起分析如何做得更好,让孩子重拾信心;孩子发怒发火时,家长可以说,“阿弟气到面红红,是因为同学无守规则?”帮孩子命名其情绪可以让其平复情绪,然后说“若是我也会生气”,与孩子共情,让其感到被懂得、被理解;当争吵升级,爆发冲突时,家长要及时按下“暂停键”,等待孩子冷静后再进行坦诚交流,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从中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特别家庭的特别陪伴之道
杨琼敏表示,不同类型的家庭在陪伴孩子时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如在双职工家庭、祖辈照料家庭、单亲家庭等,需要采取不同的陪伴方式。同时她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双职工家庭,亲子陪伴时间虽少,但要重在高质量的互动,如晨起15分钟共读、周末黄岐山踏青、睡前一句私语或拥抱等,都能有效维系情感纽带。在祖辈照料的家庭,家长要把握晚间的黄金时间,多和照料孩子的长辈沟通,如“勿单顾食穿,多问阿孙今日开唔开心”等,并鼓励老人带孩子参与社区锣鼓队、英歌舞等活动,让孩子在传统中感受温暖。在单亲家庭,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稳定的爱胜过完整形式,并进行坦诚沟通,如“即便阿爸没在身边,但一样很爱你”等,此外要重视亲友陪伴,如舅舅陪男孩踢球,姨母多和女孩谈心,也能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