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揭阳古城中山街道店马社区史巷直街,有一座小巧的古庙,叫巧圣古庙,专门供奉被民间尊为“巧圣”的木工祖师——鲁班,这座古庙如今已是榕城区的文物保护点。
2025年夏,“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一行探访巧圣古庙,试图了解这座庙宇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它不仅是民间对鲁班这位传奇工匠的崇高致敬与缅怀,更是一座地区传统工艺文化的精神殿堂。
□记者 池 妍 实习生 吴旻宣
传奇工匠——鲁班
巧圣古庙,供奉的“巧圣”是何许人也?巧圣,是国人对木工祖师爷鲁班的一个尊称。
鲁班(前507~前444),原名公输班,姬姓,公输氏,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春秋时期鲁国滕州(今属山东省枣庄市)人。在古代,“般”和“班”同音通用,加之他出生在鲁国,故后世称其为鲁班。
鲁班出身于匠人世家,自幼时起,鲁班便跟随家人投身于土木建筑的实践中,不仅磨练出了高超的木匠技艺,更积累了深厚的土木建筑经验。历史记载中,鲁班以其卓越的创造力和技术成就,将众多发明创造归于其名下。
鲁班在木工工具的发明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当属他对锯子的改造。除了锯子,鲁班还发明了诸如曲尺、墨斗、刨子、铲子、钻子、凿子等众多工具,这些工具的诞生使得木材加工变得更加高效且专业,因此,被后世工匠尊奉为“巧圣”“匠圣”,也被我国劳动人民尊为建筑业的鼻祖、木工祖师、百工之祖。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的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方面的最高奖就以“鲁班”名字命名。
鲁班不仅精通木工、建筑等领域,还发明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工具,如榫卯结构、鲁班锁等,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技艺的象征。
后代工匠们十分崇拜敬仰鲁班,因此全国各地建有许多鲁班庙,广州拥有全国最多的鲁班庙,至少有14座,其中六榕寺内的鲁班殿为全国最早,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比北京鲁班殿至少早28年。
一些地方建造大型木式建筑时,配有祭祀鲁班的习俗,敦煌文献就记载工匠上梁,须祭祀鲁班。据明代《鲁班经匠家镜》记载,永乐年间(1403~1424)建北京龙圣殿时,尊鲁班为“鲁班门”,封“北成侯”,并确立春秋祭祀传统。
专业街形成于明代

巧圣古庙位置图。阿 龙 制图

巧圣古庙。郑楚藩 摄
巧圣古庙位于史巷直街11号,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当时的户部员外郎揭阳人郑维祜等倡建,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郑维祜是直隶总督郑大进的次子,乾隆年间岁贡,捐官户部员外。
但在郑维祜倡建巧圣古庙之前,史巷直街一带就已经形成木器作坊专业街了。据1990年《榕城镇志》记载,“自明代以降,随着集市的发展,官府为便于管理,商民则为方便顾主,有利于经营,城区逐步形成了专业性集中的街道坊段。像:专营丝织品及针线首饰的顷丝街(今新马路曲尺巷口至衙前);专营小百货的观音仔街;生产并贩卖家具的史巷街(俗称‘木工街’,清刊县志称西巷)……”
来到清代,史巷直街更成为揭阳家私作坊的聚集地,民间把这条街称为“家私街”,由于大量的家私作坊聚集在这里,鲁班又是木匠行业的祖师爷,匠人为求技艺精益求精,所以促成了这座巧圣古庙在这里诞生和形成。在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十三“巧圣公生”,史巷附近的邻里街坊必“斥资演傀儡戏,祭礼尤称隆重”。
清代建成的巧圣古庙,多与当时木匠行业发展及民间信仰紧密相连。当时众多匠人怀着对技艺提升的热切渴望以及对祖师爷鲁班的敬重,齐心合力建成此庙,期望得到鲁班的庇佑与指引,让自己的木工技艺日臻精湛。在漫长的岁月里,巧圣古庙已然成为当时木工行业的核心地标与精神寄托之所。
“家私街”的发展
史巷直街木工行业在清代较为兴盛,史巷直街接近北市一带,北市是榕城早期最繁荣的集市之一。其附近的柴街,在清代已是专营木器的特色街,草街则销售稻草燃料,可给木器加工供应材料。而且打铜街铜铁器制作兴盛,其金属配件能用于木器装饰或组装,利于开发更丰富的木器品类,各类产业的聚集与协同,利于史巷直街木工产业的兴盛。
来到民国时期,史巷直街从事制作家具行当作坊有五六十家,工匠达200多人。木器从业人员因此还成立了行业公会。据《榕城镇志》载,民国十二年(1923)前后,在获准成立的29个行业公会中,就有木器业公会。在该志《民国三十七至三十八年(1948~1949)榕城主要商号概况表》中,就列有王信记、蒋连兴、黄英记3个商号,经营项目均为家私,且地址均在史巷。
解放初期,随着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各地将分散的个体木工、木器匠人组织起来,成立木器组。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进一步规范手工业生产、服务地方经济,政府在木器组基础上成立木器站。
后来,手工业行业走集体生产道路,揭阳县成立建筑联工社,成立的建筑联工社即是把建筑中不同工种如油漆、木工、木雕联合起来组成的联工社。很多民营手工业者成为联工社的职工,很多木工店也如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木雕等艺术品都有出口生产任务,木工艺人主要参与木雕工艺制作。揭阳工艺厂也承担了艺术品出口的生产任务。7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接着而来的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酒楼宾馆的装饰,文物古迹和宗祠寺庙的修复,个人欣赏与收藏的需求,木雕摆件,尤其是仿古作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港澳和国内各省市。
整体建筑展现传统木工技艺

大堂。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 吴旻宣 摄

巧圣古庙里“敕封待诏辅国大师北成侯鲁班仙师神位”牌。

藻井。

石雕。
当记者走进这座低矮残旧的庙中,见香炉上已经蒙了一层冷灰,室内布置非常简陋,木匠行业的祖师爷鲁班像也已显得模糊。令人惊讶的是就在这么一个偏僻角落里的小庙,居然有着重檐歇山顶。抬头可见这木构八卦形藻井隆起,八方分别装饰八仙法宝木雕。据说榕城只有两处藻井,一处是北门古榕武庙,另一处就是深居陋巷的巧圣古庙。
关于古庙的建筑格局,记者翻阅资料查询到2024年由陈悦波主编的《环城榕色》中这样记载:巧圣古庙坐西向东,为二进三开间建筑格局,门楼屋面为歇山顶。面阔4.9米,进深9米,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大门匾额刻“巧圣古庙”,题款为“清乾隆辛丑岁,夷则谷旦立”。“乾隆辛丑”,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夷则”是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又把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夷则配七月。
因古庙面阔尺度小,首进以通面阔作三开间凹肚门楼,明间木构架因应歇山结构而在四步展上用凤髻叠斗内挑三步屐,权当一般歇山构架的“踩步金”,并在“踩步金”上再以凤髻叠斗承三步架廊轩,是一种空间逼仄情况下的巧妙设计。门面有多幅石雕装饰画,刻工精细,典丽多彩,是不可多得的古代工艺品。又因进深尺度不足,将门厅明间与小型宫庙常见的穿心亭合二为一,次间则辟为龙虎井。穿心亭进深仅三步架,故在三步梁上以叠斗莲花重拱内挑,设计出双层八卦形藻井,下层井壁环饰“暗八仙”通雕栏板,上层则用如意花栏板。后座总进深八步架,正身六步架用方载凤髻斗,后附点和后库各一步架,正常情况下应该有前附点和前廊,但因为进深不足而舍去,将空间让与穿心亭。
纵观整个巧圣古庙的布局和结构设计,均在取舍之间寻找平衡,必要者取,非必要者舍:首进门面必要且不可小气,故取门面而舍耳房、门厅;正座神主龛位必要,故取后附点和后库而舍前附点和前廊;有前后之舍方为穿心亭和龙虎井挤出立足之地。这种在方寸之间别出心裁的建筑手法,是古代揭阳木工巧匠们对祖师爷的特别礼赞。
庙里还保存有四通清代捐资题名碑记,其中一通刻有“诰封朝议大夫、岁进士、户部四川司员外郎郑维祜”字样,为古庙初创的见证,十分珍贵。
2000年,古庙善信曾对其墙体和地面进行维修,重新彩绘木架。巧圣古庙是清代以来揭阳行业信仰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建筑工艺研究价值。2011年,巧圣古庙被榕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点。
行业信仰的历史见证

记者采访郭喜兰老人(右)和沈巧丽(中)。
平日里,古庙藏于民居簇拥之中,更显静谧,进香者寥寥,唯有游客循着历史的踪迹慕名而来时,才会为这方小天地添几分生气,偶有少数本地人前来,香火始终清淡。即便是鲁班诞辰这天,所谓的“热闹”也多是往昔记忆,如今再难见当年人潮涌动的景象,唯有零星香客与游客,在袅袅青烟中维系着对巧圣先师的敬意。古庙只剩下周围几位闲来无事且热心的老人在打理维持香火了。
在靠近古庙的一处老房子里,我们见到了精神矍铄的郭喜兰老人。虽已98岁高龄,但回忆起往昔岁月,老人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光芒。郭喜兰老人的一生,与木工有着不解之缘。据老人家介绍,她在这条街住了78年,20多年前就开始帮忙打理古庙,家族几代人都是木工。父亲是木匠,她和丈夫以前也做木工活儿,郭喜兰老人的弟弟擅长锯木,手艺在东门直街一带小有名气,现在老人的大儿子还在做木工。
60岁的沈巧丽,是郭喜兰老人的邻居,日常也帮忙打理古庙。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沈巧丽的夫家姓杨,家族从清朝起便以木工营生,有“杨铺成合”的名号。后来,新街(今思贤路西段)有较大型的家私店,祖上和周围一些工匠就把成品盘给家私店贩卖,家中只做作坊工场。但当下家私行当式微,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丈夫因此转行。谈及这条街的变化,沈巧丽感慨,以前这里曾是有名“家私街”,热闹非凡,现在仅存一两家做木活的,且只搞装修,难比往昔。
在记者采访的一个多钟头里,即便是上午10点多的史巷直街北段,也依然显得特别冷清,也就偶尔几个行人或是骑车者路过。这条仅百米有余、二三米宽,两旁多为残旧的老屋民居的街道,谁会想到,百年前却是家私铺林立的“家私街”。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这条巷子已经看不到家私作坊的痕迹,但这座纪念鲁班智慧和匠心的建筑,依然为古时的工匠精神做出时代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