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阳潭王蓝康红军小学构建起全方位的红色教育体系。通讯员 摄
□记者 洪炯珊
在揭东区锡场镇潭王村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揭阳潭王蓝康红军小学始终与红色历史紧密相连。作为粤东地区第一所新时代红军小学,学校不仅承载着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使命,更肩负着传承老区红色基因的历史责任。近年来,学校深耕本地革命资源,通过系统推进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精神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底色,书写了革命老区学校传承红色文化的生动篇章。
扎根红色沃土:潭王老区的革命记忆与学校渊源
揭阳潭王蓝康红军小学的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潭王村的革命历史之中。学校前身是“蓝康中心学校”,建立于国共合作抗日时期(1939 年秋~1945 年),是一所由原蓝康乡爱国乡绅联合主办,中共地方党组织协办的跨乡村小学,校址在潭王村谦受公祠。这所跨乡村小学,从创办之初就肩负着特殊的革命使命。根据时任中共揭阳工委书记林美南的指示,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王液借办学之机,引荐郑筠、方思远、谢芳郁、陈彬等17名中共党员到校任教,并建立了中共蓝康中心学校党支部,使学校实际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之下。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学校既是传授文化知识的殿堂,更是传播革命真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秘密阵地”:党支部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高举“爱国团结”大旗,组织师生走出校门开展抗日宣传;课堂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开展军事训练,课余则秘密组织大龄学生学习进步书刊、传播共产党的革命思想,培育入党积极分子,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学校成为启迪思想、传播真理、培育英才的“革命摇篮”。
这段特殊的历程,让“蓝康中心学校”成为潮汕地区闻名的“革命摇篮”与“游击据点”,“爱国团结、求知进步”的“蓝康精神”也随之深深镌刻在潭王老区的血脉中。2017年,为更好传承蓝康精神,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揭东区政府向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申报筹建中国工农红军揭阳潭王蓝康红军小学。2017年7月学校加入了全国红军小学的行列,正式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揭阳潭王蓝康红军小学”,这份红色使命也从此有了更鲜明的时代注脚。
多维立体推进:让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每一处角落
作为革命老区学校,揭阳潭王蓝康红军小学始终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从环境营造、课堂渗透、活动体验、实践研学四个维度发力,构建起全方位的红色教育体系,让红色文化真正“活”在校园里、走进师生心中。
在环境打造上,学校着力营造“沉浸式”红色氛围。校园广播站每日定时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歌曲,开设“老区故事专栏”,由师生轮流讲述蓝康中心学校党员教师的抗日事迹;宣传栏、电子屏专门开辟“潭王革命记忆”板块,展示当年师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的老照片与文字史料;各班以“蓝康精神”为主题绘制板报,还原“党员教师授课”“师生抗日宣传”等历史场景;精心打造的“红色文化长廊”更是以时间为轴,用图文、复刻的旧教具与抗日传单,生动还原老区革命历程,让师生在行走间触摸历史温度。
课堂是红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推动红色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形成特色教学模式:音乐学科每学期教唱不少于三首红歌,年末举办红歌比赛,让红色歌声回荡校园;体育学科则由学校教师黄培淳牵头,将当年蓝康中心学校的军事训练传统升级为“红色体育国防课间操”,融入射击、军事障碍、投手雷弹、刺杀操等18项军事元素,该课间操还在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展示中获一等奖;语文、历史学科结合教材,开展“品读老区革命故事”“绘制潭王革命时间轴”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读懂家乡的红色过往。
丰富的活动与实践,更让红色教育有了“体验感”。学校定期举办“蓝康精神故事会”,鼓励学生挖掘整理“郑筠老师秘密传递情报”“方思远老师组织街头宣传”等本地革命故事,在讲述中感悟英雄情怀;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红色歌咏比赛,学生们用嘹亮歌声抒发对老区、对党的热爱;组织高年级学生前往蓝康中心学校旧址(谦受公祠)、本地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开展研学,在旧址触摸当年的课桌椅,在纪念馆聆听老区贡献,在烈士陵园敬献花篮、重温入队誓词,让红色记忆在实地体验中愈发深刻。
赓续精神血脉:红色传承结出育人硕果
一系列扎根老区历史的红色教育活动,不仅让揭阳潭王蓝康红军小学的校园充满红色气息,更在师生心中播下了红色种子,结出了丰硕的育人成果。
红色传承让师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通过学习潭王老区历史、参与红色活动,师生们深刻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真切感受到家乡在革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红色传承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在讲述老区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红歌演唱、红色书画创作中,艺术审美素养不断提高;在研学实践中,团队协作与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增强。更重要的是,老区先辈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深深影响着学生,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担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品德的新时代少年。
如今的揭阳潭王蓝康红军小学,已成为潭王老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校园里,风雨礼堂、多媒体室、图书室(藏书一万多册)等设施齐全,12个教学班、492名学生、33名教师在此共同成长;校园外,“蓝康精神”正通过一届届学生传递到更广阔的地方。该校校长陈叙斌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扎根红色沃土,不断探索红色教育新路径,让潭王老区的革命记忆永不褪色,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少年心中永续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