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园
深山溪流,密林环绕,幽径鸟鸣,细雨云烟,茶香缠绵——这便是清明前后大洋的醉人景象。
大洋的村寨都散落在海拔六百到一千米左右的高山盆地之中。这个远离镇圩的山旮旯,峰峦叠嶂,羊肠小道十弯八曲,曾经交通闭塞,一度流传着“嫁郎莫嫁大洋郎,行断脚筋饿断肠”的歌谣。
大洋地处高海拔,加之属亚热带气候,这里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强,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尤其是茶树为喜阴植物,缭绕不去的云雾增强了漫射光,光合作用效率高,叶片舒展叶色深,叶绿素含量更高。
走访茶乡,了解大洋炒茶的采摘、加工制作和储藏的细节,和当地茶农交流是此行不可或缺的一项体验。村子里随处可见层层叠叠的茶田,家家门前都堆着烧火炒茶用的柴垛,户户都有放着制作炒茶器械的小工场,人人都懂一些炒茶工艺。
我们来到帝叔家里。这位坚守本心一辈子的茶农,精神矍铄,言语朴实却气场十足。他热心地向我们介绍,大洋种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大洋垦荒种茶,引种育苗,人称“知青茶”。如今,揭西打响了生态旅游品牌,大洋茶叶也从土特产成为抢手货。
我们一边品着帝叔家珍藏的陈年老茶,一边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述大洋炒茶的采摘、加工制作和储藏的细节。茶树发芽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外形、口感各异。大洋炒茶年产茶3至5次,其中以清明春茶为最佳。三月茶树发的这一茬新芽,便是品质与口感俱佳的头春茶。
客家片区的炒茶是不发酵的绿茶,属绿茶类却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绿茶。采摘来一芽二或三叶,叶质柔软,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加工程序,制作出来的茶叶色泽鲜活,冲泡出来的茶汤黄褐明亮,茶香浓烈,入口和回甘令人陶醉。
按照潮汕茶文化的传统,炒茶以老茶、陈茶为珍品,有性温、味甘、提神养胃和生津止渴的特点。新茶略有烧火气,需要时间来存放转化。品质好的炒茶密封放置一年,品饮体验更显韵味。经年储藏的老茶类似普洱茶,醇厚柔滑,具有消痰化淤的功效等。
我们品完茶,就跟着帝叔去往深山里的一家茶场。一路上都是或浓翠或淡绿的茶田,道旁是层次丰富的林丛,近处浓翠的叶片上似有滟滟水光,秀丽挺拔的毛竹林像是随时要飘起清冷的水汽和薄雾。虽然正值午后,日光在云层中时隐时现,周边人迹稀少,而山川的氤氲之势,泥土与草木的气味,都让人感觉到早春的冷清意蕴。
甫一下车,野外生机勃发的气息好似能将人从冬的混沌中推醒过来。茶场的环境清幽纯净,周边植被繁茂,植物多样性和原始性都保存得较好。茶场前的鱼塘碧波荡漾,几个蜂箱入口飞绕着小蜜蜂,十余只走地鸡正悠闲地啄食草籽。
帝叔给我们指认那些树龄较大的茶树。因为采摘方式的问题,大洋茶树并不高大,地面有不少枯枝落叶,枝干上还有些许苔藓。老茶树将自然腐殖质和地下深层土壤的养分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物质,产出的茶叶香高味浓,品饮价值也更高。
在山高谷深的大洋胜境,茶树与自然和谐共生,病虫害少,无需使用农药,无须担心农药残留,更天然健康。茶树充分吸取了山川精华,芽叶中芳香物质多,制好的茶叶茶汤饱满度和耐泡度高,层次丰富,口感醇厚,茶韵悠长。
大洋的茶叶也许并非如品牌茶那般精致,但只要爱茶懂茶,是一定能在这里找到好茶的,以茶为契机的交流也让人们更深入了解大洋的茶文化。幸甚至哉!我们在早春的大洋山野,邂逅了一壶好茶。当沉睡的叶片被唤醒,在茶汤中激荡释放着茗香,人们在烹茶品茗间,灵魂与缕缕茶香交融曼舞,便读懂了大洋炒茶风霜雨露的默然静守和岁月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