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雁珠
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价值
(一)知识内化,素养生根
打破教材局限,将抽象知识与生活无缝对接,使知识在生活的滋养中茁壮成长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养分,转化为其言行的准则与指南,使其在生活的舞台上展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与法治素养。
(二)品德塑造,人格铸魂
教师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探讨社会热点等方式,能让学生提前感知社会的风云变幻,熟悉道德与法治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机制。这样赋予学生在未来社会中依法行事、以德立身、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智慧,使其在时代浪潮中稳健前行。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策略
(一)融合生活元素,活化教学内容
1.挖掘生活素材,丰富课程资源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创新改变生活”为例,教师应广泛搜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案例,如关注近年来我国在高铁、5G通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创新,如共享单车、无人超市、智能家居等。教师对这些案例进行整合和筛选,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案例。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案例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加工,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强化情感体验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节“创新改变生活”为例,教师可以基于多元情境的创设,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别样的生机、活力。
(1)模拟法庭。在“创新改变生活”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选取如某新型智能手机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为案例背景,详细介绍该手机创新设计特点、市场反响以及原被告双方纠纷缘由等情况,设定争议焦点为设计相似性是否构成侵权。在模拟庭审中,“法官”需严谨依据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条款主持庭审流程:“律师”要深入剖析创新成果的独特性与法律保护范围,运用创新思维寻找有利证据与论点:“原告”与“被告”则全力维护自身立场。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成果在法律框架下的权益界定与保护意义,还锻炼了他们逻辑思维与临场应变能力。
(2)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设定创业场景为开发智能健康手环。“创业者”团队需从用户健康监测需求出发,运用创新思维构思手环功能如精准睡眠监测、运动数据分析等,还要规划营销策略如与健身机构合作推广。“消费者”则从自身需求出发评估产品实用性、性价比等并给予反馈。这使学生体会到创新从构思到市场接受的全流程挑战与机遇,培养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网络改变世界”为例,教师创设生活的情境:某学校正考虑是否要在校园内全面开放无线网络,供学生在课间和课余使用。然后将学生分成正反两组,正方观点为“校园应全面开放无线网络”,反方则持相反观点。在辩论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入思考网络在校园环境中的利弊。如正方提出:“网络开放能方便我们在课间查阅学习资料,及时解决学习上的疑问,还能利用在线学习软件拓展知识面……”反方则反驳:“但是网络开放也会导致部分同学沉迷网络游戏或者浏览不良信息,分散学习注意力,影响身心健康……”通过这样的辩论,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同时在辩论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能有效地将知识学习与学生生活相融合,使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于品德塑造里铸就高尚人格,在社会适应中获取未来发展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