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香
对诗歌的喜爱,源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里人才济济,众人皆“腹有诗书气自华”,令我十分羡慕,由此萌生了对诗歌的兴趣,也开启了对诗歌教学的研究。单就诗歌中的思想情怀而言,便足以让学生受益匪浅。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收获其中的思想情怀呢?
首先,我认为应当融入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历史背景往往是作者创作灵感的源泉,只有还原古诗词创作的原始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感情基调。
以七年级下册的《登幽州台歌》为例,这首诗创作于武则天在位时期。高宗驾崩于洛阳,陈子昂上书建议在洛阳修建高宗陵墓,因而获得武则天的赏识。陈子昂敢于直言进谏,对武后朝的诸多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未被武则天采纳,还一度因“逆党”株连而入狱。他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反而屡遭打击,内心极为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并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且缺乏谋略,次年兵败,局势危急,陈子昂请求率领万人作为前驱攻击敌军,未获武攸宜应允。随后,陈子昂再次进言,仍未被采纳,还被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见报国宏愿化为泡影,于是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备课时,我录制了电视剧《武则天》中的一些片段,课堂上播放这些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伴君如伴虎”的情形,以及陈子昂当时屡次受挫的惆怅。学生明白《登幽州台歌》实则是作者自身心情的写照后,再去体会诗歌情感就容易多了。
有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做基础,作者的人生经历做前提,接下来学生要做的便是反复诵读诗歌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而言,更是如此。教学时,我会采用单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朗读,有时还会让学生聆听诗歌吟唱,并请学生模仿吟诵者进行表演。如此,学生或轻声吟诵,或高声朗诵,把握诗歌节奏,用心品味诗歌,方能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在教授《观沧海》时,我让几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范读。第一位男生声音悦耳,读出了曹操诗句中传递出的豪迈狂放之气,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第二位男生起身提议在教室里边走边朗诵。只见他手持书卷,朗诵时感情充沛,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抑扬顿挫,自然赢得全班同学经久不息的掌声。之后全班集体朗诵,也表现出色。有了反复朗诵与体验感知,再去分析作品情感,就水到渠成了。
此外,我觉得要让诗歌中的思想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还需注意第三点,即要在诗的意境中心领神会。古人云,诗者,不过“情景两端”。在古诗歌中,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某种意境来表达。因此,阅读古诗时,要找出诗中描绘的主要景物,仔细审视景物特点、画面色调,并展开丰富想象,仿佛置身于诗歌意境之中,从而体味其中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其小令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被誉为“秋思之祖”。教学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中骑着瘦马漂泊天涯的旅人。此时,正迎着寒凉的秋风,行走在荒僻的古道上。眼前出现一架小桥,桥下秀水潺潺流淌,水边桥头几间小屋错落,小屋上炊烟袅袅,显得十分安恬、温馨。这一切让你眼前一亮,但随即又黯淡下来,因为此时此地,孤身一人漂泊他乡,怎能不让人肝肠寸断!
总之,我认为诗歌教学中,思想教育尤为重要。通过上述三个方法,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的洗礼,领悟作者的意图,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思想情怀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