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英
社会化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原创性的思考与实践。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社会化学习,呈现出交往的关键特质,即对话与协作、责任与互助,这些要素构成了其核心命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社会化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依托,开展旨在促进数学素养与社会化素养协同发展的交往式数学学习。其主体为学生,场景设定在学习小组,核心目标是推动学生数学素养与社会化素养共同进步。
社会化学习的实现途径多样,不仅涵盖课堂上的生生、师生互动,还包括学校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实践、旅行研学以及网络平台等。课堂上,教师如同学生的引路人;家庭里,父母则是孩子的指引者。大人的言行深刻影响着孩子世界观与品格的塑造,社会化学习的核心在于立德树人。我们要以身作则,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小组合作中体验社会化学习,学会倾听、敢于质疑创新、互帮互助,进而领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危机感。正如张老师所说:“一起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
社会化学习不同于传统合作小组的学习,为了实现教学中的多边互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者会对传统合作学习进行改良,形成具有特色的合作学习小组这一新型的结构联合体——社会化学习。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2至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家庭社会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并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且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全班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又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异质性构成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特点,也正是由于此特点,才使得合作学习小组与传统学习小组在功能上有所区别,具有传统学习小组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关注学生的真实问题,并将其作为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已成为我数学课堂的全新方向。“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明确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路径”,更是成为我备课过程中着重思考的三大核心问题。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的社会化学习需要培养具有凝聚力和领导力的数学组长。小组的凝聚力对小组的发展学习具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组长是小组的领导核心,也是小组的榜样,一个优秀的组长能够作为榜样外部对标,也能够对内剖析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方式对小组进行赋能,明确课外课内任务,并通过小组组内的制度创新,进行学习上的激励,从而提高整体小组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以达到学习效率最大化。
例如,在执教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时,可运用社会化学习模式。教师提供相对应的学习任务清单,学生分组合作,在小组长带领下开展社会化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小组合作中感受到社会化学习的乐趣。六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有所发展,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能力,适合这种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人际交往与审美的过程。社会化学习通常会尊重师生间的个体差异,并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张扬个性、满足自身需求,并让学生体会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意义。在师生、生生多维度互动中,彼此砥砺、取长补短,达成和谐进取的学习境界,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无论是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还是一个小组,都具备成员间的主体差异性,都是真实社会的小小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还需在合作学习中提升情商领导力、表达能力、同理心及换位思考能力,全方位提升自身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要让社会化学习更全面、具体,就需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则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引导者。如此,社会思维化学习才能让整个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也能让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