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以锦
当潮汕平原的月光轻轻洒落在泛黄的纸页上,蔡幼芳女士的《月是故乡明》巧妙地以月为媒,运用血脉相连的共振笔触,在华侨史的历史褶皱中勾勒出触动人心的家国情怀画卷,形成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精神图谱。蔡幼芳曾言:“‘侨’字于我,是一种奋进的力量。”作为归侨的一员,我深感共鸣。这份月光浸润的乡愁,如同心灵深处的明灯,照亮了代代游子的归途,也成为了华侨、归侨及他们的乡亲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在榕江奔涌的潮声里,揭阳华侨的迁徙史犹如一部立体的奋斗史诗。得益于便捷的水路交通和独特的地域环境,自明清时期起,无数的揭阳弄潮儿便勇敢地踏浪南洋,将如潮绣般精细的生存智慧和红头船般坚韧的开拓精神播撒在异域他乡。他们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在文化交流中结下了深厚的国际友谊。历经岁月的洗礼,他们对故土的眷恋愈发浓烈。无论是身处海外的华侨,还是回归故土的归侨,都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因为他们深知,“月是故乡明”,故土的明灯映照出希望与前景,激发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穷的力量。在《月是故乡明》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寻根”故事跃然纸上。从为公益事业倾注心血的林运秋,到慷慨解囊、不忘故里的杨仁梅;从致力于家乡民族工业发展的郑植之,到为侨联事业鞠躬尽瘁的黄通;从奔走海内外宣传抗日救国的许元雄,到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许宜陶;再到一身正气、依法履职的全国人大代表陈妙珍,积极参与制定新中国的侨务政策、为保护华侨权益倾心竭力的社会活动家邱及……这些跃动的身影恰似点点萤火辉映故土,诠释了对故土的深情与眷恋、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月是故乡明》一书,有三方面的鲜明特色。
其一,呈现历史肌理中的浓厚文化景观。作者以建筑为锚点,呈现侨捐、侨建的实物载体。这些时光琥珀不仅凝固着华侨的奋斗史诗,更构建起独特的文化场域。《百年兰香楼:一部闪光凝固的华侨史》一文中的主人公林毓瑞,漂洋过海到荷属坤甸寻求活计,经历了从苦力到小商贩再到创办“兰香”公司的艰辛历程。他在家乡建起的“兰香楼”,蕴含着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正如本书作者所言“矗立于民居群中,沧桑而又神奇,那炫目的光芒仿佛穿透时空,诉说着这座百年宅院主人的传奇人生,仿若一部凝固的华侨历史,而日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从“牛车登”到巨商的侨领林连登,在惠来一中的绿树掩映下捐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连登楼”,这一建筑曾成为当地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重要阵地。将这一历史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对弘扬红色文化具有特殊意义。《石头村里赞潮丰》一文写的朱潮丰,涉及他捐建的学校、村公所等历史建筑,还有家里的书信,资料详实,故事生动感人。这些华侨留存下来的建筑及其他遗产不仅是华侨智慧的具象化呈现,更是揭阳宝贵的文化瑰宝,为世人提供了一个窥见华侨奋斗历程及其深厚家国情怀的独特窗口。
其二,从被时光湮没的深处打捞起赤子印记。《月是故乡明》这部著作内容翔实,故事情节丰满。有些是近期的事,而更多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被人淡忘的珍贵史料。作者在档案馆的尘雾中寻找蛛丝马迹,于乡野阡陌间追索历史余温,深夜家中灯下伏案披沙拣金,许多袒露赤子之心的动人细节就这样被挖掘出来了,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题材。《拂去历史尘埃,重现英烈本色——揭籍“国际革命英烈”周鲁事迹发掘始末》一文,描述了从揭阳大地走出去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周鲁的英勇事迹。他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3年在越南英勇就义。2020年4月17日,空港经济区委宣传部命名华美村周鲁烈士故居为“揭阳空港经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 年6月22日,周鲁烈士铜像在空港经济区地都镇华美村周鲁故居揭幕。100多年前出生的人,90多年前的革命史,要发掘其中的来龙去脉,谈何容易?2021年9月16日,揭阳市委统战部举行座谈会,侨史研究者周诗荣谈到他大海捞针般搜寻周鲁烈士信息的情况。蔡幼芳意识到这是一条很有新闻价值的线索,于是认真采访了周诗荣,听他讲述如何还原英烈本色的曲折经过。蔡幼芳这一作品,于2021年10月4日在《揭阳日报》“揭岭风情”版发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蔡幼芳正是这样以新闻人的敏锐,并与求教严谨史学者相结合,在时光深处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精神火种。
其三,彰显血脉传承的精神图谱。在“过庭之训,家国情怀”这一章节中的《把一腔热血献给这片土地》一文,叙述的是蔡幼芳追忆父亲蔡家哲并涉及祖父蔡甲炎追寻归属感的故事。蔡甲炎1930年背井离乡乘坐红头船来到柬埔寨谋生,儿子蔡家哲出生时正值中国处在危难之际,具有强烈民族归属感的蔡甲炎在蔡家哲7岁时,将其送到当地华侨学校上学,学唱《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让爱国爱乡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1947年,又将蔡家哲送回祖国读书。新中国成立不久,蔡家哲进入南方大学学习。继而,投笔从戎,以满腔热忱投身祖国的国防建设。尔后,复员回乡,先是当民办教师,接着又努力为家乡的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本书作者以女儿视角捕捉父亲感人的细节,并在微观叙事中将宏大家国情怀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作者还在附录中融进了对后辈人物的当代叙事,即记录自己“在日用而不觉”中启迪女儿健康成长,让我们看见文化传承已成为春风化雨的日常实践。“侨”群体以炽烈家国情怀编绘出来的精神图谱,从华侨祖父、归侨父亲到归侨女儿蔡幼芳三代人身上可看到其缩影。然而,本书没有局限于“侨”群体,还将精神图谱延伸至国内非“侨”群体的乡亲中。他们中有发明世界第一台360°旋转摆陀的摆钟的谢德华、改写专家结论的“草根”刘窕敏等。这些新中国的“精神摆渡人”证明:侨乡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奔涌向前的活水,源源不断汇聚成巨流融入社会并造福于人民。将全书的谋篇布局连贯起来思考,可深深感悟到揭阳籍人无论是居住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老前辈还是新一代,都有一颗中国心,这就使《月是故乡明》一书彰显出的家国情怀的主题思想和与之交融的精神图谱的韵味变得愈加浓厚。
这部浸润着咸涩海水与清甜榕水的著作,最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完成精神图谱的描绘。那些散落南洋的潮汕方言、珍藏箱底的唐山家书、捐建故里的学堂医院;书中不仅描绘了定居海外的华侨,亦涵盖了归侨,乃至在国内的揭阳籍乡亲,以及蔡幼芳家庭的温馨故事——如梦似幻,魂牵梦绕,共同编织成永不褪色的精神画卷。当新时代的曙光漫过百载商埠,这些精神明灯既照亮归途,更指引前路——正如流经揭阳的榕江水永远向着大海奔流,华侨儿女的赤子之心,永远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奔涌。这或许正是“月是故乡明”的终极隐喻:那轮悬照千年的明月,既是地理意义的乡愁载体,更是文化基因的精神灯塔,永远在游子心间投射出最皎洁的光芒。
(本文作者为南方日报社前社长,高级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