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是个古汉语,原义为正道。指儒家的经典,以别于诸子百家的书。名词。后来演进为正派、正当的意思。作形容词用。
潮语“正经”作名词用时,经读“京”音。作形容词用时,经读“宫”音。如说:“者个人会做正经事”“伊做了件正经事”等。例:
一、原义
《论语·为政》:“攻乎异端”疏:“人若不学正经善道,而治乎异端之书,斯则为害之甚也。”
二、后义(作正派、正当解)
汉朝董仲舒《春秋繁露·楚庄王》:“以贤君讨重罪,其于人也善,若不贬,孰知其正经。”
清朝李渔《意中缘·嘱婢》:“我是人家的丫鬟,落你圈套也罢了。怎么把正经人家的女儿,也被这般做弄起来。”《红楼梦》也有几处用正经一词。如:三十六回:“众人见他如此,也都不向他说正经话了。”三十七回:“宝玉道:”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都鼓舞起来,别你谦我让的。‘“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他不是‘绅缙’,从没有干过一件在太太们眼里看来是正经的事。”
“正经”和“偏邪”相对,是指人们做事、行为保持正派或正当的意思。
潮语义同,有“偏邪个事,你切要勿去做”“伊正经事哩唔去做,总欲做撮偏邪事”等说法。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既见(曹)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偏邪跌宕,不拘正理),多致乖忤。”石遇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