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
·让“工程师红利”持续…
·以学铸魂增才干 励…
·力争今年7月份正式投…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快…
·农业农村部部署开展2…
·退役不褪色 真情暖…
·加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充分发挥“四股力量”…
·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展现社会力量的责任与…
·为社会公平正义贡献“…
·私设屠宰场宰售生猪,…
·西湖夕照
·春季胃肠也“感冒”,…
·微话题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
·筑牢春季防火安全屏障
·反特朗普政府抗议活动…
·溱潼会船甲天下
·美关税政策令华尔街首…
·缅甸领导人敏昂莱慰问…
·配备电动侧滑门,乘客…
·汽车摇号有新变化无车…
·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积…
·新一轮老旧营运货车报…
·5款新能源车型整体表…
·上汽大通G50混动款…
·千锤百揲,塑就铜器之…
·名家笔下的春天
·古老宋锦何以重焕生机
·《白蛇传》中的谜语
·一叶知秋,一物窥史
·一场无休止的历史对话
·守护文化根脉的壮丽史…
·【新书荐读】
·侨批载深情 化肥助…
·第二部分 武器(2…
·北魏侍中寮允
·廿九夜挵屎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潮汕铜器锻制技艺:
千锤百揲,塑就铜器之美

时间:2025/4/7

  春天里,行走在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田中央村大南路上,远远便可听见“哐哐当当”清脆的声音,附近的村民都知道,这是从马文河家里传出的打铜声。

  铜器锻制技艺,俗称打铜,古称“锤揲”,即执锤而揲。在铜器匠人万次千回的锤打敲击中,平凡不起眼的铜板“变身”为一件件精美实用的工艺品。器物上大大小小的敲打印记,既是对千百年来古人技艺的传承,也诠释着铜器的手作灵魂和可贵的工匠精神。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曾经应用广泛的铜制品逐渐退出百姓生活,传统手工铜制品的生产也逐渐被机器所取代。然而,铜匠马文河至今依旧坚守着传统的铜器锻制技艺,其中有艰辛也有汗水,更有一份对祖传老行当的难舍情结。

烧水壶。

“一片造”水壶。

火锅。

茶灯。

马文河正在锻制铜器。通讯员 摄

  锻制铜器为生活平添一份雅致

  在马文河家里的橱柜里及几桌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铜艺作品,包括铜壶、灯盏、马灯、火锅(也称火锅炉)、茶器等,其中,铜火锅上的錾花精美细致,锤花工整有致。潮汕工夫茶所到用的茶壶、茶盘、茶杯、茶海、茶碟、煤油灯、烧水壶等整套的铜茶器系列特别引人注目,造型古朴美观、色泽温润、线条柔和,带着独特的质感和韵味。在地上可见紫铜块料、铜板、半成品的铜水壶、铜茶壶等,还有各种形状的锤子和钢砧、锉子、钢錾、剪刀、喷火枪及木头圆槌、大小不一凹形的木砧……“这些工具在锻造不同的器具时各有不同的用途,而且这些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市面上买不到,是独一无二的。”说这话时,马文河轻扬的嘴角漾着自信与自豪。他拿起一把“T”字型的打制工具介绍:“这把‘羊角头’陪伴我几十年了,是我父亲留给我的。”

  “我父亲十余岁时向来自潮阳棉城的打铜师傅学艺,成为一名铜器匠人。我从15岁就随父亲学习打铜,至今已经超过50年了。”今年67岁的马文河和他的父亲一样,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打铜,于他于言,已不仅是谋生途径,更是古法工艺和家族文化的传承。

  据了解,铜是最早被人类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相比金和银,作为贵金属的铜不仅价格更加“亲民”,且在民间被认为具备杀菌养生的作用,因此铜制品在民间广受欢迎。潮汕地区民俗风情丰富,很多传统活动使用的器物多是贵金属铜所制。从古早开始,就有专门的铜艺匠人从事铸铜行业。在清末民初,耐用美观的日常铜器物深受潮汕人喜爱,铜器锻制技艺应时而生。

  彼时,手工铜匠根据需求,从不同厚度的黄铜或红铜(也称为紫铜)板材上裁剪出一定尺寸的几何形状板料,直接锻打或灼烧退火后锻打,将铜料锤打成器皿形状,最后打磨装饰成日常用具——简单的诸如锅碗瓢盆,复杂的诸如空气煤油灯等。这些锻造铜器,精致美观,轻巧耐用,光泽熠熠,具有独特的肌理效果和色彩魅力,兼具较强的实用功能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们不仅承载着匠人的心血和汗水,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生活平添了一份雅致。

  千锤百揲之中诠释极致匠心

  “从一块铜板到一件器物,需要历经裁剪、锤打、錾镂、打磨等多项工序,制作考究而繁琐。”马文河介绍,他家出品的铜器多以延展性好、纯度较高的黄铜板和紫铜板为原料,其中紫铜板的纯度更是达到了99%.板材厚度从0.5毫米到15毫米不等。锻打的过程中,根据板材的厚薄不同进行直接锻打的冷锻,或灼火加热锻打的温锻、热锻。热锻的过程,要将铜板置于火中烧软退性后进行敲打,敲打之中铜板再次变硬,需要“回炉”继续烧软,接着再锤,如此反复多次。而且还需根据不同的形状选用大小不一的锤子敲打,再在木砧大小不一的凹形上用木槌敲打塑形。漫长而枯燥的“敲打”看似简单,其实非常不易,匠人必须心无旁骛,精准把控好锤打的力度和角度,以确保最终作品的完美呈现。

  “相比机器打铜,手工锻打出来的铜器,精巧轻便又结实耐用,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器皿上呈现出特有的‘锤花’和‘锻印’,这些都展现着独特的工艺美感。”马文河说。据了解,马氏铜器锻造技艺至今还保留着国内罕有的“锻接”工艺。这种工艺是过去极少数铜匠能掌握的高难度铜片连接技巧,比起常见的焊接工艺,难度更高,但制作出来的铜器更加坚固美观。

  “这些不用焊接的,而是锻接出来的。”马文河指着手中的烧水壶向记者介绍,这把壶的铜板厚度为1毫米,壶腹直径14厘米,除了壶把是用铜铆钉钉在壶身,配上木柄,采用的是“铆接成型”工艺之外,其余壶身、壶盖、壶钮、壶嘴等的“拼装”都是采用“锻接成型”工艺完成的:在部件之间的衔接部分预留2至4毫米边缘,折叠之后用小锤子反复锤打,直至它们紧密衔接,完美“相融”。

  马文河以紫铜和黄铜为原料打制的火锅,有着精美的外观和细腻的质感,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到非遗产品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高36厘米的火锅,由底盘、锅身、火座、锅盖、火筒和小盖等六部分组成。锅身和锅盖分别由一整片的紫铜直接锤打成型,底盘、锅身及锅盖两侧的把手用黄铜板和黄铜条制成,底盘、火筒和锅身都同样采用“锻接成型”工艺。底盘还錾刻上图案纹饰,火锅身上布满“锤花”,诠释着锤纹工艺的美感,赋予了火锅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马家“一片造”铜壶独步潮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铁、陶瓷、塑料等各类生活用品丰富,铜制品逐渐退出日常生活,只能“退守”至祭祀祈福、乔迁婚庆等“阵地”。而机械化生产更带来猛烈的冲击,成本高、难度高、费时费力的手工铜器锻造技艺日渐式微。

  作为马氏铜器锻造技艺的传承人,马文河数十年来始终专注于手艺的精进和作品的完美呈现,在坚守祖辈传承下来的古法锻制技艺的基础上,他不断地推陈出新,为潮汕铜器锻造技艺的传承与弘扬积极探索。他制作的“渔翁垂钓”壶,整体如一位老翁头戴斗笠垂钓于江边,造型别致,线条流畅,金光闪闪,融于自然的意韵油然而生,令人爱不释手。他以泰国华侨带回的德国制诗炎灯为原型,锻造出空气煤油灯,再现潮汕工夫茶煮水烹茶的“工夫”。

  马文河花费数年时间研究,探索锻制出的紫铜一体壶,以“一片造”铜壶锻打技艺将潮汕传统的锤碟工艺发挥至炉火纯青的地步。“一片造”,也称“一张打”,即整把铜壶除盖子外,壶身、壶嘴及壶把都是由一张铜板捶打成型,没有施用其他工艺使之成型。一块厚15毫米的紫铜板,在马文河的手中,历经反复的灼烧,几十万次的锻打,耗时20多天,打制成一把高11.5厘米、壶腹直径12.8厘米、壁厚2毫米的烧水壶。整个铜壶无焊接、无铆接,浑然一体,一气呵成。“这只壶最难做的就是这个把手,没有焊接,市面上极少人会做。‘一片造’铜壶除了更加美观,也更加坚固耐用。”马文河介绍,“一片造”铜壶相比于市面上那些采用焊接技术的产品优势明显,因为焊接的熔点低,焊接水壶遇到高温容易熔化“分崩”成几块。而“一片造”铜壶即便是水烧干了,壶烧红了,也不会发生变形,更不会出现漏水,不会分裂。“一片造”铜壶锻打技艺填补了潮汕铜器制作在这方面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

  近年来,随着国潮风兴起,传统艺术热不断升温,古朴典雅的手工制作铜器再次引发人们的兴趣,更是通过潮汕工夫茶、潮汕牛肉火锅这些地方饮食名片而被更多的人认识。马文河打造出来的整套潮汕工夫茶铜茶器以及铜制火锅,以古朴之姿融入日常生活,以典雅之韵打动人心。去年,马氏铜器锻造技艺被列入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汕传统铜器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马文河表示,他将坚守初心,继续探索,让祖辈的技艺更好地“活起来”“传下去”。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