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四十三次会议,围绕我市加快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进一步破解产业集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助力打造“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   在专题询问现场,10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产业项目支撑、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内容提出询问,市发改局、市科技局等9个部门负责人到场应询。本报根据现场问答内容进行整编,敬请垂注。 
 一座现代化的石化新城正在崛起。   因地制宜夯实七大产业集群根基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林树宏:我市“十五五”谋划重点产业项目的情况如何?“十五五”如何筑牢“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的项目支撑?   市发改局副局长刘小杰:今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我市根据揭阳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研究推进全市“一化一海五优特”七大产业集群。目前我市正在起草制定“十五五”规划纲要,同时组织各地各部门结合“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梳理谋划全市“十五五”重点项目,以项目为抓手,聚力推动绿色石化、海洋经济两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推进服装制鞋、五金机电、食品加工、物流电商、大健康五大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赋能升级。   “十五五”重点项目是我市未来五年筑牢“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项目支撑的重要抓手,我市将围绕“十五五”重点项目,切实强化项目服务,加快推进项目建成投产,为我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先使用后付费”降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门槛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姚佑雄:我市将采取什么强力措施支持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市科技局局长林惠生:一、聚焦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校地协同合作,推动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专家教授与本地企业通过联合共建创新平台、共担技术攻关项目、共推成果转化落地等方式开展嵌入式合作,积极实施“扬帆计划”“榕江人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继续探索“双聘制”柔性引才模式。   二、继续全力推动榕江实验室、揭阳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揭阳海上风电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同作为衔接平台与产业的关键纽带,积极推动建设产业创新公共平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需求与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精准衔接、高效转化。   三、继续推进位于高新区的新材料加工应用中试基地建设运行,加快项目产业化;依托高端科研平台在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布局化工新材料合成中试基地,加速引育产业化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新模式的深入开展,超前布局推进一批科技成果在企业“先试先用先产”。   四、进一步整合揭阳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及货币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为“白名单”企业提供差异化、高质量的金融服务。重点实施好科技创新再贷款、科技信贷风险补偿等金融支持政策。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姚佑雄:我市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支持揭阳高新区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市科技局局长林惠生:将锚定“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目标,围绕做实申报准备、做强考核指标、做亮服务管理等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聚。将有利于创建工作的大型企业、优质企业、高能级科研平台、高水平创业服务机构、高层次人才等各类资源导入到揭阳高新区,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和提级赋能。   引导相邻相近园区错位协同发展主导产业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鸿进:我市在提升园区产业层次,突出园区产业特色,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市工信局副局长黄涌基:一、强化规划引领,指导错位发展。指导园区制定科学、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园区重点规划发展不超过3个主导产业。各园区围绕“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依托优势精准发力,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突出链主带动,促进产业集聚。以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谋划产业链长制,引进材料改性、高端注塑等下游项目,构建“上游炼化+下游新材料”的产业集群。以总投资480亿元的国家电投海上风电项目为链主,引进蓝水深远海、天顺风能等29个总投资420亿元的链条项目,形成集开发、科研、制造、运维为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   三、突出服务保障,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优服务”“降成本”“帮企业”三大方向,创新提出“应享尽享、应补尽补”“拿地即开工”等12条惠企暖企具体举措,从项目选址、用地、建设到投产运营全周期做好服务保障,确保企业和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四、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今年共发行27.84亿元专项债券用于支持完善建设园区道路管网“七通一平”、标准厂房建设等29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土地整备工作,定期梳理汇总园区内可征可报批、收储土地情况,为招商引资提供坚实的土地要素保障。   建设引才聚才平台满足产业人才需求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方文辉:我市在培才引才聚才上有什么具体措施?   市人社局副局长朱文涛:一、加大产业人才引进力度。一是政策保障。制定《揭阳市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实施细则》,构建覆盖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的全链条政策体系。二是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   二、建强专技和技能人才队伍。一是强化专技人才评价。积极推进机电、石油化工等重点领域职称评价,支持高技能人才申报职称评审。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制定“技能照亮前程 人才赋能产业”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方案,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三是开展技能等级评价。支持企业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评价资质,进一步推行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聘任制度。四是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支持绿色石化企业培养人才,推荐广东石化公司高技能人才参加省2025年第一批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评选。   三、加快发展技工教育。加快揭阳技师学院扩建提质,推进南校区二期建设和分校区选址;完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分设及院系设置。   四、加强引才聚才平台建设。一是打造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二是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三是用好人才驿站。四是依托人才驿站建设就业驿站。五是完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工改工”工作进度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方林荣:针对全市当前“工改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我市如何更好推进“工改工”工作?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黄榕波:一、强化政策服务和宣传带动。落实我市“工改工”和“三旧”改造实施意见内容,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总结仙桥桂林片区、地都南陇村、普宁科技工业园区雅爵实业等不同类型“工改工”项目经验,在全市加以推广,为各地提供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和经验。   二、摸清底数,科学划定改造范围。充分利用我市被纳入自然资源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按照市委考核要求,着力推动加快“工改工”工作进度。继续要求各地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摸查工作,对使用效率低下、闲置低效、不适用现有产业发展类型的传统产业用地列入改造范围。   三、多措并举,推动转型升级。通过规划调整,土地征收整合储备、执法倒逼等方式推动园区重点区域成片连片改造,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用地保障。高效服务企业提质升级,梳理项目改造路径,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问题;引导企业对现有用地进行改扩建,通过出台补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指引,简化规划报建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充分利用国有工业用地,只提高容积率、不延长使用年限,无须缴纳地价款;工业用地容积率、绿地率和密度等不受限制;工业用地允许单独配建不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的15%的研发、设计、检测、中试设施等优惠政策,推动加快产业提质升级。   积极探索“水上风电+水下牧场”共生模式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贝舒勉:我市在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突破不利因素限制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伟豪:一、突破自然条件制约,推进海洋牧场项目建设。发展桁架式养殖网箱,引导揭阳前詹风电公司投资1.28亿元建设桁架式养殖网箱(“龙宫号”)。加速重力式网箱养殖布局,引导广东海源达和惠前水产2家企业投资3100万元,分别建设22个和24个重力式养殖网箱。在前詹风电桁架式养殖网箱(“龙宫号”)上部署智能监测浮标,有效精准采集水质、洋流等关键数据。探索开发海洋牧场网箱项目“保险+科技”防灾产品,有效地减轻网箱投资主体受台风影响的损失。   二、优化空间规划,化解用海矛盾。统筹优化我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布局,设立4个养殖区,面积153平方公里。近岸区域大力发展生态型贝藻类养殖,如生蚝筏架,有效吸收氮磷污染物;二是深远海则聚焦养殖高价值鱼类。积极探索“水上风电+水下牧场”共生模式,实现基础设施共享,降低运营成本。   三、补齐产业链短板,强化服务保障。一是种业创新攻坚,依托“揭阳市海洋牧场科技创新中心”,携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入开展石斑鱼、鲍鱼等本土品种的选育工作。二是完善服务链条,引进广东天惠冷链公司投资建设“天惠冷链”,打造粤东地区农渔产品冷链物流区域中心。三是强化要素保障,简化跨部门审批流程,提升我市海洋牧场综合效益。四是规划建设市海洋牧场产业园,采取海域整体论证解决多个项目用海审批。   对接头部电商平台链接全球市场资源网络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江淑红:我市如何实现电商(跨境电商)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从哪些方面发挥引导、推动作用?   市商务局局长陈小东:我市今年重点从多方面推进产业与电商(跨境电商)融合,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深化产业电商融合,链接全球市场资源网络。启动“揭阳制造”对接电商平台助力内外贸一体化系列活动,推动阿里巴巴国际站、京东、TEMU等多家头部电商平台,与2000多家(次)本地企业开展对接。   二、建强服务支撑平台,打通产品全链条通道。搭建电商服务平台。安排专人协助搭建“微音易购”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帮助平台打通跨境电商各关键环节。引入关键选品中心。推动潮汕首个SHEIN(希音)选品中心(落户普宁)、1688揭阳源头厂货选品中心落地运营。   三、聚焦“电商+产业集群”,精准规划区域发展路径。结合各辖区产业差异,精准引导普宁主攻纺织服装电商,揭东聚焦五金不锈钢跨境电商,揭西和惠来发展农产品、生鲜直播电商,推动产业与电商类型高效匹配。   四、打造特色电商集聚区,提升产业规模化发展能级。打造专业化直播基地。支持揭西百欣电商园聚焦直播经济,助力本地电线电缆、农产品等特色产品通过直播拓宽销售渠道。扩大电商圈产业规模。推动揭东军埔电商圈整合新亨等周边区域资源,通过统一供应链、共享仓储等集约化运营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搭建无差别咨询导办平台优化涉企服务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黄灿煜:我市如何借助数字化政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赋能加快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务和数据局局长唐超:一、依托数字政府大平台优化涉企服务,夯实产业聚集基础。一是围绕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的需要,强化“粤商通”揭阳专区平台功能。二是强化“粤省事”揭阳专区平台功能。三是搭建无差别咨询导办平台。   二、优化数字政府大服务提升办事效率,加速产业项目落地。依托数字政府“一网通办”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积极推动涉企“高效办成一件事”。计划推动招商(增资)项目落地投产“一件事”上线。   三、应用数字政府大数据赋能产业发展,精准引导产业聚集。通过完善我市“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功能,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思路,搭建“一化一海五优特”专题场景,汇集全市各产业集群发展数据资源;部署经济态势感知研判平台,汇聚经济运行数据;深化涉企数据治理,建立企业全息画像数据模型,掌握市场主体动态,为数据赋能实体经济提供保障。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强化数字政府建设,进一步通过平台化、数据化、服务化等路径,系统性地推动数字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的效率与体验,为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数字化服务和支撑。   “绿色通道”助力重点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吴伟东:我市在进一步完善并联审批、绿色审批工作机制,提高审批效率方面有什么更好的举措?   市发改局副局长刘小杰:一、健全营商环境体制机制。研究制订重点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政策措施,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建立健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企业联络员制度,为全市规上企业、规下重点培育企业全覆盖配备超500名企业联络员。   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按照“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实施“非禁即入”。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推动各地各单位开展涉市场准入相关规定文件清理工作,助力我市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   三、做好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市重大建设项目总指挥部、市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专班,市领导挂钩推进重大项目机制的作用,全力服务绿色石化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投产。抓好地方专项债、“两新”“两重”、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机遇。   四、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持续强化全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在市、县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企业开办、工程建设、税务等专区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设置企业帮代办专区,积极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   五、持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屡禁不止、屡罚不改”高频失信行为专项治理工作。截至今年8月,我市城市信用排名列全国143位,列全省第9位,比年初提升6位,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六、强化产业金融服务。我市高度重视金融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联合中行揭阳分行发布《支持外贸稳定增长行动方案》。联合市人民银行、银保监局等金融管理机构研究制订一系列金融支持措施,加快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   “全周期”服务体系为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林瑛:结合打造“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对招商引资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存在哪些堵点和难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市招商办主任林映群: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堵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产业链招商靶向性不足、各地协同联动性不强、项目服务全周期覆盖不全三大维度。   针对上述堵点难点,我市将围绕“精准招商、协同招商、服务招商”三大方向,为“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机制保障:一、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适配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以“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细分领域为核心,建立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以及项目库、目标企业库“两图两库”,提升招商靶向性。动态更新产业链图谱,重新梳理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明确“延链、补链、强链”的关键节点。建立图谱“季度更新”机制,确保招商方向与产业集群需求高度契合。   二、建立“一体化”协同联动机制,提升资源整合效率。打破“信息壁垒”和“区域壁垒”,构建全市统一的招商协同机制,针对“一化一海五优特”重大项目,建立“市级统筹、县级承接”的项目分配机制,由市级牵头对接,根据各县(市、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分配落地。   三、健全“全周期”项目服务机制,加快项目落地见效。制定全流程服务指引,以“企业需求”为核心,构建从签约到投产的全周期服务体系。督促各县(市、区)落实推广普及高新区“五个一”项目服务制度,对已签约的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专班、一个方案、一抓到底”,“一对一”精准对接重点企业,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   撰文:蔡晓惠  黄徐桂   摄影:郑楚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