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陇村   果陇村,位于普宁市燎原街道,由乌堆洋、鸡笼山、耘头、杭溪、军田等5个自然村组成。自南宋末年福建抗元英雄庄公从入住果陇开基至今已历700多年,是全国最大的庄姓村落,人文历史厚重。2015年6月,果陇村被授予“广东名村”称号。 
   建筑对称形成“果陇十八门头”   果陇宋时称渔湖塘口,因村域为一片洼地,水涸(潮音“可”)见陇,故又俗称涸陇,后改今名。村里溪河与练江相连交汇于双溪嘴,经鸡笼山水闸向东流出大海。果陇的各片建筑组群,就像是大小不一的船浮于水面,有“果陇是船地”之说。   在建筑布局上,该村基本遵循平衡原则,建筑群成对称格局,横直有序,整齐大方。水迂迴处皆有以祠堂、公室为核心的民居群落,形成了“果陇十八门头”。   村中最具特色的是元代建筑群前厅内,为果陇创寨时所建的单门合围建筑群落,自古有“寨母”之称。元末明初改原向东寨门为居中向南寨门。相传为“虱母仙”(何野云)亲手布局,能远吸南山灵气。建筑群长72米,宽53米。东与埔下头、柑园,西与药铺巷、水门仔、马头连在一起,宛如一只伸出两大钳爬向前面大溪的巨蟹。   位于寨东内溪出口处的果陇娘宫,是果陇置寨时所建,有730多年历史,整体建筑为硬山顶瓦木结构,木雕金漆装潢,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娘宫前西侧,是庄起凤于光绪年间建的进士第,由正座、东厢、西厢、后厢、后阁及东门楼、东四座等构成方形建筑组群,整个建筑组群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有房屋100间,为“百鸟朝凰”格局,硬山顶瓦木结构。   著名侨乡,侨胞积极回馈桑梓   果陇是著名侨乡,侨胞和港澳同胞身居异地,心怀桑梓,在解放前上溯至清末每年赡养家庭侨汇不断(当时果陇有30%农户以侨汇为生,40%农户需要侨汇帮家用)。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侨胞与家乡亲人共同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村内的协裕批馆见证了果陇人曾经的侨批岁月。协裕批馆是一座3层混凝土框梁结构小洋楼,大门上“源远流长”四字依稀可见。批馆由爱国侨领庄世平的祖父庄书良携其儿子于清朝光绪年间创办,营业旺盛期在民国初年至1928年,后因战火被烧而结束经营,之后经修复保留至今。   崇文重教数百年英才辈出   果陇人历来崇文重教,至今村里仍保存有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养兰书屋、建于民国初期的卧云草庐等乡中私塾。数百年来,这里英才辈出,清道光十五年至光绪年间庄起凤“一门四进士,六子五登科”成为一时美谈。   在中医师人才方面,果陇中医庄元局(1736~1810),其子庄天儒(1771~1855)均为名医,尤为突出的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庄潜光设中和堂,带徒培训,为潮汕地区乃至东南亚培养几十名中医师。此外,爱国侨领庄世平,革命先驱庄明瑞,著名书画家庄典元,中国陶瓷工艺大师庄稼等都是果陇人。   新中国成立后,果陇村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该村历年来为国家输送多方面人才累计达2000多人。 
   整理:黄卓奇   摄影:陈少强   部分文字摘自《揭阳古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