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道鑫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我国教育进入数字化时代,AI 已从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打破传统教学边界、激活课程生命力的核心引擎,在创新课堂、学生个性化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及跨学科融合中作用关键。那么,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更好应用 AI 技术?   一、完善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   应用 AI 技术开展教学,首要前提是实现设备互联互通。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路由器优化、移动热点补充等技术手段,确保学生的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能稳定接入网络,为 DeepSeek 等人工智能学习工具的实时联网运行提供支撑,进而保障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顺利开展。   同时,需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可借助“腾讯元宝”等人工智能平台,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量分析,实现自动化评价与个性化练习生成;同时,教师上传学科核心知识点与典型试题后,系统可据此生成符合课程标准与学段特征的表现性评价任务。此外,应鼓励学生建立电子化个人知识库,进一步提升 AI 辅助教学的精准性。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推行智能分组互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尝试智能分组互动模式。借助 AI 技术的智能分组功能,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性格特质等多维数据进行科学分组,使小组内成员能力形成合理梯度。课堂讨论过程中,AI 系统可实时记录讨论轨迹与学生发言情况,对讨论质量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据此对各小组进行针对性引导与提示,有效提升小组互动的实效性。   (二)开展虚拟场景互动   可依托 VR、AR 技术创建虚拟立体空间场景,创新教学呈现形式。例如,在“观察物体”教学中,学生佩戴VR设备后,可360 度全方位旋转观察物体;借助 AR 技术,能将课本中的平面图形转化为可交互的立体图形。在此过程中,AI 系统可根据学生的操作行为与观察轨迹适时提问,并给予精准评价反馈,助力学生强化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核心素养。   三、优化精准教学评价   一方面,借助 AI 学习分析系统,教师可实时获取学生的课堂反馈数据,如不同题型的错误率、知识点学习停留时间、逻辑推理过程中的卡点等。以 “除法” 教学为例,AI 能快速识别学生解题错误的根源,自动生成针对性讲解思路,辅助教师精准调整教学节奏与策略。   另一方面,需坚守 “思维培养优先” 原则。尽管 AI 能够清晰呈现解题步骤、智能推送练习题,但教师仍需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为什么这样解”。应精心筛选能够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典型题目,把握好技术辅助与思维引导的平衡,避免学生陷入 “重结果、轻思考” 的学习误区。   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可引导学生运用编程技术解决数学问题,推动跨学科学习实践。在小学阶段,可通过 Scratch 等图形化编程软件,设计 “因数计算程序开发”“图形周长自动计算” 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运用编程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数学与信息科技的跨学科融合学习,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提升创造性应用能力。   五、提升教师 AI 应用能力   (一)强化专项培训与教研   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 AI 应用专项培训,帮助教师系统了解 AI 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掌握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 AI 工具的技巧。同时,应常态化开展 AI 教学主题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分享 AI 教学实践经验,共同探讨并解决 AI 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互助共进的教研氛围。   (二)推动教师角色转型   教师自身需主动转变角色定位,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向“学习引导者”转型。充分利用 AI 技术提供的个性化学习数据,精准把握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在这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深度交融的新时代,我们既不能因面临技术应用挑战而回避 AI,也不能盲目依赖 AI、陷入“技术万能论”的误区。只要始终以教育初心为指引,以科学规范为保障,让 AI 成为有温度的教育伙伴,就能持续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活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教师投身 AI 教学实践探索,共同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助力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