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巧云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有许多道选择题需要做,有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出自己理想的答案,有时我们反复斟酌之后,尚且不敢定论这份答案引发的结果,是否尽得人意。特别是在一份从未尝试过的、有困难的任务面前,我们往往更会踟蹰不前,甚至逃避放弃。然而,只要你勇敢地迎上去,倒逼自己一把,经过困难淬炼后的你,定将会迎来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   欣然同学的金牌小导师就是这样炼成的。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从初一开始推行“递进升阶式”金牌导师培养模式:先手把手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再通过课堂小讲师训练,让他们把思维转化为讲题能力;接着晋级为小组助教,用启发式提问带组员解析错题,把“一对多”变成“一对一”;最后筛选出最拔尖的,组成金牌导师团,我则退居幕后,只做课程的“导演”。   当我向欣然发出邀请时,他的反应毫不意外——先是眼睛瞪圆,满脸难以置信,接着连连摆手:“不行不行,老师,我哪会讲题啊!”我太清楚他的顾虑:八年级才转来,“金牌导师团”对他是全然陌生的领域;少了一年的培训,他心里没底;更关键的是,这个酷酷的男孩向来不善言辞,而导师需要的,正是精准清晰的表达。   但相处两个月,我早摸清了他的潜力:英语功底扎实,做题准确率极高;更难得的是责任心强,答应的事必定做到最好。也正因他总看不清自己的能力,才更需要一个舞台,把藏在“被动”里的光芒逼出来。   我用“三明治沟通法”打开他的心防:先坦诚告诉他,在我心里,他的功底和责任心就是最好的资本;再帮他拆解难处——陌生可以学,没经验可以练,表达弱可以慢慢磨,遇到坎随时找我;最后给他台阶,从最简单的讲练课入手,一步一步来。终于,他攥着笔犹豫了半天,小声说:“那……我试试。”   转机来得猝不及防。期末考试前一周,我要外出培训,金牌导师团成了期中复习的“主力军”。我用一节课排好计划,放学后开了碰头会,给每人分配课节和内容,还定了规矩:每天放学后一起磨课,课后写总结反思。我给欣然安排的是讲练结合的课型,就是想留足时间让他准备。   本以为他会慢慢悠悠,没想到接了任务的欣然像变了个人。第二天一早就把备好的课和做完的试卷递过来,试卷上用红笔圈着几道题,腼腆地说:“老师,这几道我拿不准,您讲讲?”我逐题给他分析,他听得格外认真,连笔记都记得工工整整。   可真正上讲台前,还是出了小插曲。磨课的时候,他对着空教室试讲,讲到复杂的语法点,突然卡了壳,脸一下子红了,攥着粉笔的手都在抖。“要不……我还是算了吧。”他声音里带着沮丧。我没劝他,只是把组员的名单递给他:“你看,这几个同学都等着听你讲呢。你昨天准备的解题思路特别清楚,只是没找到合适的说法,咱们再练一遍?”   那天放学后,办公室的灯亮了很久。我们逐题梳理,把难理解的语法点换成简单的例子,把冗长的讲解拆成“提问+引导”的步骤。直到他能流畅讲完,才松了口气,眼里重新有了光。   正式讲课那天,我悄悄坐在教室后排。欣然拿着教案走上讲台,开头还有点紧张,声音发紧,但讲到熟悉的题目,渐渐就放开了。遇到同学提问,他虽然语速慢,却总能精准点出关键,像当初我教他那样,用“这一步为什么错”“换种思路试试”引导大家思考。   课后,他攥着写得满满的总结来找我,嘴角藏不住笑意:“老师,他们说我讲得比您细!”看着眼前这个褪去怯懦、眼里闪着光的男孩,我忽然明白,所谓“养成”,从来不是把人塑造成完美的样子,而是帮他在挑战里,看见那个比自己想象中更勇敢、更能干的自己。   人生没有天生的“会”与“能”,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蜕变,往往都始于一次“我试试”。当我们敢迈出那一步,困在茧里的自己,终会在一次次尝试中,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   (作者系揭西县塔头第二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