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近日,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如何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班级管理?怎样通过体育锻炼为学生心理健康筑牢基石?面对农村特殊学生群体,又该如何用“接地气”的方式做好心育关怀?揭东区锡场镇世德初级中学黄彩旋、揭阳潭王蓝康红军小学黄培淳、普宁市大坪镇龙坑小学魏瑞芬3位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了具体行动的案例与方法。   □记者 洪炯珊   把心育活动融入日常班级管理   揭东区锡场镇世德初级中学黄彩旋: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韧性的培养已成为比分数更重要的成长底色。班主任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我们需要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宏大命题,转化为每日可见的情感联结与行动细节。从晨会微课到班会剧场,从墙角绿植到班级能量墙,班级管理的每一处巧思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场域,学生浸润其中,在体验与思考中提升适应环境、调适情绪、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力,增强心理韧性和心理免疫力。   我认为,班主任可利用每日晨会时间教给学生实用减压技巧,引导学生在考前或焦虑时使用。利用大课间活动,组织学生跑步、跳绳、做体操,释放压力。结合新闻事件,如地震、校园欺凌案例等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应对措施,讲解实用技能,教给学生临危不乱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如“情绪急救箱”“3分钟冷静法”“机智幽默回应嘲笑法”。班级中,可以设置“今日能量墙”,学生每日匿名书写一句积极话语,如“虽然数学考砸了,但我跑步破了纪录”,传递韧性价值观。设立“青春解忧站”,放置青春期科普手册、匿名提问箱,由心理委员定期整理后通过班会统一解答。布置班级“生命角”,陈列种子发芽实验记录,种植绿植,甚至养小金鱼,在照顾和呵护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意义,通过对动植物生死的观察,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生命、理解生命。   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将生命安全教育列入班级活动中,例如设计心理情景短剧,让学生在参与表演和观摩中感悟和体会;结合班情需要开展班级特色实践活动,如“7天护蛋行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耐心和爱心,让他们体验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生命的意义。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环境,班主任应加强心理辅导培训方面的学习,为学生心理健康赋能。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多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学生微妙变化,掌握第一手资料,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支持和帮助。   强健体魄,筑牢心理健康基石   揭阳潭王蓝康红军小学黄培淳:   作为揭阳潭王蓝康红军小学的体育教师,我高度认同教育部《十条措施》中“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的要求。该政策将体育置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战略位置,为基层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以下是我的看法与实施构想:   “体育每天2小时”的提出具有深远意义。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强健体魄是心理健康的基石。规律运动能有效释放压力,在团队协作中培养抗挫力,在自我突破中建立自信,是预防心理问题、改善近视肥胖的治本之策。   结合潭王蓝康红军小学实际,我认为,体育教育应重点从三方面发力。   首先,要打造高效课堂。确保运动强度,每节课确保85%以上运动密度,精简讲解,设计趣味性技能与体能练习,让学生充分“出汗”;融入红色特色,立足红色体育校本教材,打造28项军事体能训练,采用分层管理及个体差异化对待方式,更具针对性和常态化推行。其次,要拓展时空资源。保障课间活力, 坚决落实“课间15分钟”,联合各班教师组织趣味多样化的跳绳、踢毽、方格闯关游戏等形成课间“微比赛”,确保学生保持活力;丰富课后选择, 开设篮球、足球、武术、军事特训营等多样化社团,利用校内场地器材普惠开展。最后,要营造全员赛事氛围。常态化组织竞赛,潭王蓝康红军小学以“课内红色体育特色课程+国防教育大课间活动+主题活动(红色体育运动会、嘉年华、军事运动会、重走长征路等)”营造全覆盖、全学年、全员参与的新常态体育赛事机制;多元评价激励,构建红色体育核心素养,设立“最佳团队”、“拼搏精神”等奖项,关注过程与进步,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就感。   我们将以“十条措施”为纲,全力开好体育课、盘活课间课后、办好全员赛事、深化校社合作,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强健体魄、锤炼意志、绽放笑容,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健康之基。   给予特殊学生群体特别关怀   普宁市大坪镇龙坑小学魏瑞芬:   我是一名扎根在农村学校20多年的小学教师,在农村学校,特殊学生群体往往占比较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更需要我们细致入微的关怀。我认为,“一生一策”与家校协同是破解农村心育困境的“双引擎”。将国家政策与农村教育现实相结合,把政策要求转化成行动,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   特殊学生群体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需要我们投入核心精力的“大多数”,我们农村教师的工作必须更细致、更暖心。我们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动态化“一生一策”档案,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群体建立一份《成长关爱档案》,这份档案包括家庭基础信息卡、心理晴雨表、闪光时刻录、帮扶记录册等。在开学、考试、升学等关键节点,要密切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情绪和行为变化。如开学初对留守儿童、孤儿等给予开学第一天的一次温暖问候、一个拥抱;考试前后班主任可以组织团体心理游戏,如“压力气球”、教授简单的呼吸放松法。对特别焦虑的学生,提前进行个别谈心等。开展双线家访活动,线下每学期至少1次入户家访,重点排查祖辈监护下的学业辅导缺失、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带上孩子的《闪光时刻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让监护人看到希望;线上建立“特殊学生关爱群”或定期让留守儿童与外出家长视频连线。   农村家校协同的关键在于降低姿态,用监护人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到的方式开展工作。农村家长普遍缺乏教育知识与精力,家校协同必须“接地气”,我们要教给家长具体、可行的方法。经常开展创新“教联体”活动,内容要实用化,用身边案例讲“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夸孩子”等;建立“喜报”机制,孩子的点滴进步,都通过班级群、短信第一时间“报喜”,激发家长的积极性;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厨艺秀等,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进亲子感情,并邀请教育孩子有方的“明星家长”分享经验。   作为农村教师,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爱与专业为这些特殊环境下的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将每一项措施都做得有温度、可触摸,就是我们对这些政策最好的诠释和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