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可钦
就现阶段而言,在高中课程教学体系中,体育学科多以 “副科”定位存在,不仅未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部分学校还存在压缩、减少授课课时的情况。基于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为切实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除需合理增加高中体育课堂的授课课时外,更需要体育教师优化原有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着力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作为高中教育体系的 “健康基石”,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生理层面的赋能,更贯穿于学生心理成长与意志塑造的全过程,对高中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生理健康维度来看,规律的体育运动能有效增强学生心肺功能、提升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下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无论是课间的简单拉伸,还是课堂上的专项训练,都能缓解久坐带来的身体疲劳,为高效学习筑牢 “身体屏障”。而从心理健康层面出发,高中阶段学生面临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挑战,体育运动则成为疏解负面情绪的 “天然出口”:在奔跑、跳跃、协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焦虑感、紧张感能通过汗液与运动激素释放,进而平复心态、增强心理韧性,为心理健康搭建 “防护网”。
更重要的是,高中阶段是学生意志品质定型的关键时期,而体育教学正是锤炼意志的 “实践课堂”。体育运动从不回避挑战:长跑时的体力极限、技巧训练中的反复失误、团队比赛中的逆风翻盘,每一次突破都需要学生克服 “想放弃” 的念头,在 “坚持” 与 “突破” 中学会直面困难、不畏挫折。这种在运动中养成的毅力与耐力,不仅能帮助学生应对体育训练中的难题,更能迁移到学业与生活中,让 “不放弃、敢拼搏” 的精神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宝贵品质。
二、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入趣味游戏,优化课前准备活动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课前准备活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核心价值在于帮助学生逐步进入运动状态,为后续体育锻炼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助力学生发挥更佳运动水平。例如,教师可将趣味田径教学法融入准备活动设计,通过打造富有趣味性的热身形式吸引学生踊跃参与。以长跑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S形跑”热身活动,替代传统的慢跑与广播体操,让热身过程更具吸引力。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体育教师应在教学全过程(含准备活动阶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保留学生原有运动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化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明确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重要价值。以篮球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篮球基础差异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重点讲解技巧性运球、多样化投篮等进阶内容,助力其提升运动娴熟度;对于零基础学生,则从篮球运动历史、基础运球手法等入门知识入手,逐步培养其学习兴趣与自信心,让学生感受篮球运动的独特魅力,从而主动参与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通过这一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最终实现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助力学生掌握规范动作
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应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优化教学效果。例如,通过拍摄学生的技术动作视频,利用视频的可调节性(慢放、回放、快退等功能),让学生直观观察自身动作细节,针对难点部分反复揣摩,逐步掌握规范的运动技巧。以武术教学为例,武术动作繁多且连贯性强,部分动作难以通过口头讲解让学生精准理解。借助视频慢动作回放,学生能清晰发现自身动作与标准动作的差距,进而更高效地理解、掌握复杂动作要领。
少年强则国强,健康的体魄是学生开展后续学习与生活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师需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全面健康发展,为国家培育更多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