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芯萍
“立德树人”是新课标教育体系下的根本任务,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以多种方式构建品格养成的育人体系。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立德树人理念已成为教育的核心要素。而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积极融入这一理念,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实现教学成果与德育教育的双向提升。
一、挖掘教材资源,渗透德育元素
小学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规律认知及德育元素,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将品格教育自然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除引导学生掌握同类物品、同类形状的分类方法外,还应渗透“学会整理个人物品”的品格培养,帮助学生养成做事有条理、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一年级下册“100 以内数的加与减”,在夯实学生加减运算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其善于思考、沉着细心的学习习惯;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除教授简单除法运算外,着重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分享、友好交往的优秀品格;“图形的运动”通过图形剪裁、对比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与表达能力,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二年级下册“时、分、秒”,在帮助学生认识时间、掌握时间加减计算的同时,强化“珍惜时间”的美好品格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童趣化的方式,讲述数学家勇于探究、敢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以榜样为引领,助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美好品格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实现美好品格的内化与养成。例如,针对一年级下册 “20 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师可将班级布置成“小型超市”,在桌上摆放文具、运动器材等物品,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这一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合作意识,还能引导学生养成文明排队、诚信消费的行为习惯,同时鼓励学生将课堂中的良好行为传递给家长,通过家校协同,实现美好品格从课堂到日常生活的延伸。此外,教师还可组织 “趣味数学竞赛”,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抢答活动,屏幕出示 100 以内加减运算题(如计算小动物数量、购物消费金额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举手作答。借助团队合作与竞争机制,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协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习得耐心、诚实、分享等美好品质。
三、完善评价机制,增设德育导向
评价的核心目的是检验学习成果、优化后续教学,教师应将“美好品格”相关德育内容融入评价体系,以评价激励学生品格发展。一是强化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探究、趣味实践等环节,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以积极的反馈和针对性指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问、积极参与的学习习惯;同时,针对学生表现出的诚信、责任感、团队精神等品德素养进行专项评价。二是设立专项奖励,定期评选 “数学小标兵”,及时肯定学生在知识学习与品格养成中的进步与坚持。三是丰富评价维度,将数学课堂中的理性思考能力、科学探究态度、知识应用能力等纳入评价范围,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四是鼓励学生互评,引导学生对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团队意识、创新精神等进行相互评价,鼓励大胆质疑与深度探究,在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主动学习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助力学科素养与品德素养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美好品格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不断完善与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德育评价等路径,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助力学生终身素养提升,最终落实“立德树人” 的根本教育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