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牌村以“生态优先、产业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径”的发展思路,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林碧鸿 摄
□记者 陈星星 李思敏 通讯员 钟燕钗 丁佑龙
“以前村里的路不好走,闲置地也多;现在出门是柏油路,金星公园成了我们的‘后花园’,周末还有不少游客来玩。”近日,榕城区炮台镇石牌村村民蔡伯带着孙子在金星公园散步,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脸上满是笑意。作为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村培育对象,石牌村立足资源禀赋,以“生态优先、产业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径”的发展思路,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这个古韵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精雕宜居环境,擦亮乡村生态底色
走进石牌村,8公里村主干道“白改黑”后平坦整洁,风门古径沿线绿植葱郁,农房错落有致且风貌统一,处处透着“洁、净、美”的气息。这背后,是石牌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持续发力。
“环境是乡村的底色,没有好环境,产业和旅游都无从谈起。”石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蔡老五向记者介绍,村里每年专项投入30万元用于环境卫生管护,聘请30名保洁员组建专业队伍,实现村内卫生常态化清扫。同时,石牌村还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完成存量农房微改造,并投入30多万元在风门古径道路沿线种植绿植3000多棵,打造出一条步步皆景的绿美示范路。
在植绿护绿工作中,石牌村创新推出党建网格化管护工作机制,将村干部、党员、村民小组长、保洁员等力量纳入党建网格,明确养护责任。“我们党员带头分片包户,发动在外乡亲、返乡大学生补植添绿,现在村里到处是绿地。”一位党员志愿者对记者说。至目前,该村已累计植绿16741株,打造公共休闲绿地、绿化景观路、景观生态林、美丽庭院等各类绿化节点13处,让乡村从“一时美”变成“持久美”。
培育特色产业,夯实乡村共富基石
石牌加州特色农业果蔬基地,村民正忙着护理麒麟瓜等各类果蔬,一派繁忙景象。这个占地500亩的基地,是石牌村以“村集体+强镇富村公司+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打造的现代农业标杆,引进了麒麟瓜、贵州鲜竹荪、黄色火龙果等特色品种。
“基地不仅给我们提供就业岗位,还教我们种植技术。”村民蔡大姐一边忙碌一边说。据介绍,基地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目前已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仅这一项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增收70多万元。
产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流通渠道。为进一步畅通渠道,石牌村投入255万元对原有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崭新的摊位、整洁的环境让市场面貌焕然一新。“以前卖自家种的红番薯要跑到别的地方,现在在村口市场就能卖,非常方便。”正在市场摆摊的村民蔡叔笑着说。据了解,改造后的农贸市场不仅方便了村民交易,还成为游客购买特色农产品的好去处,每年为村集体再增收入30多万元,形成了“农业种植+市场销售”的良性循环。
深化文旅融合,彰显田园乡村价值
“早就听说风门古径的古庙和老榕树很有名,今天过来果然没失望,古色古香,空气也特别好。”游客蔡先生正拿着手机在风门古径的古榕树下拍照。作为石牌村的核心景区,风门古径以山、水、林、石、洞为特色,融合地方文化等,集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休闲度假于一体,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
为丰富旅游业态,石牌村发动社会力量打造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350多亩的金星公园,建成山地公园、葫芦乐园、登山步行道等休闲设施。记者在公园看到,不少游客带着孩子在葫芦乐园玩耍,环山步道上有市民正在健身。“我们还对金星公园至风门古径沿路的农家乐进行风貌改造,增设休闲歇脚点,让游客玩得更舒心。”蔡老五介绍。
依托风门古径、金星公园、现代农业基地等景点,石牌村精心规划了农文旅融合精品旅游路线,开发出民俗体验、水果采摘、小吃品尝等多元化项目。“摘麒麟瓜,逛公园,体验农耕,我们不断丰富业态植入,让游客每次到来都有新体验。”蔡老五说。
如今的石牌村,宜居环境持续优化,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文旅融合成效显著。蔡老五表示,石牌村将继续推进内河水系整治、环村路建设等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让农文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