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上众生》
萧 易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5月
□彭忠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散布全国各处的佛教石窟里,定格着千百年来众生的喜怒哀乐。据《敦煌石窟供养人研究》载,莫高窟现存洞窟中有供养人画像的有281个,画像总数超过了9000身。敦煌石窟如此,以广元千佛崖、皇泽寺,内江圣水寺、大足宝顶山、安岳茗山寺等为代表的巴蜀石窟也是如此。所谓供养人,是佛教中出资开凿石窟、绘制壁画、妆彩佛像的功德主,他们或在石窟中的角落里雕刻自己与家族、亲眷、奴婢的肖像,称“供养人像”;或在龛窟、龛楣留下题记,记录开龛原委、心事愿望。敦煌莫高窟供养人,有“千人一面”的情况,即服饰、头饰基本一样,相貌也千篇一律,巴蜀石窟的供养人也存在这个情况。
学者萧易认为,单凭供养人石刻雕像,我们很难判断其准确身份。但通过题记内容,则可以了解供养人的官职、籍贯、家庭,乃至祈请。十多年来,萧易几乎实地探访了巴蜀地区所有存在石窟、摩崖造像的地方,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不同时期造像题记的整理与研究,结合《金石苑》等金石学著作及历史背景,考证出数百位石窟供养人的信息。他们或在石窟中留下形象,或在龛壁、龛棚写下题记。由造像及题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们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也很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萧易出版的《石上众生》分为初入、生莲、大佛、乱世、梵音、涅槃6个章节,从石窟创造者供养人的角度对巴蜀石窟重新解读。本书从历史文献和碑刻中对其进行梳理,通过对不同时代供养人身份、地位、情绪等方面的还原,勾勒出每个时代的风貌。关于巴蜀石窟,萧易之前还出版过《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2012)、《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2018)两种图书。作者对巴蜀地区石窟的探索,相比德国建筑师柏石曼、法国探险家色伽兰,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等同仁、杨家骆、顾颉刚、马衡率领的考察队,可以说毫不逊色。
萧易指出,四川石窟艺术的题材、艺术的变化与供养人的身份有直接关系。供养人既有来自当时京城的高官、皇族,也有来自中原北方地区的普通官员,北方的将士,当地的官员、乡绅和普通百姓等,基本上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每一处、每一个窟、龛、像的开凿,都有供养人的故事。以广元观音岩“永和公主龛”为例,龛高1.1米,宽0.84米,中央设坛,一佛二菩萨立于仰莲座上,菩萨高矮不一。龛楣镌刻着五个楷体大字“永和公主造”。永和公主开龛前,广元皇泽寺与千佛崖两处岩壁的石窟早已密如蜂巢了。永和公主即太子李亨之女,玄宗的孙女,当时跟着唐玄宗一行仓皇入蜀避难。萧易认为,在唐代就算是再普通的家庭,捐资的造像也不会如此寒酸。这恰恰是“安史之乱”中唐朝皇室狼狈不堪的见证。
石窟艺术生生不息,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量巴蜀石窟和摩崖造像逐渐消逝,作者扎实而彻底的田野调查、深入而系统的历史研究,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看到了巴蜀佛窟的变迁,也为我们了解佛教在巴蜀的流传做出巨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