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鸣
滨江的夜在机械喧哗渐息中换成人声鼎沸降临,散步慢跑的人越来越多,出来摆茶座的人也越来越多。
榕树下,一个年轻的母亲正从一辆小型卡车上搬下一箱箱茶具,两个小孩从箱子里拿出炉具,男孩拿着炉子往已经摆正的桌子上挨个儿安放,他一次放一个,活儿干得有板有眼。女孩放烧水壶,女孩显然是姐姐,小小年纪熟练的动作叫人看了有些汗颜,她每只手像老鹰爪子一样都抓着三只水壶,穿梭在桌子之间的空隙上,如蜻蜓点水,一放手一个,全一套流水行云的动作,还不时数落弟弟炉子放不正。弟弟不甘示弱,就顶嘴了,于是打起嘴仗。记得小时候,父亲在训斥儿女时常常这样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别老当自己是阿舍。”确实是这么回事,这个姐姐不会超出十岁,早早就能看出能干的态势。
下午下过一场很大的雨,地上还有许多积水,有的桌椅还摆在水上面,弟弟很捣蛋,自己摆完炉子,看到姐姐经过,居然使劲踩水。姐姐很生气,追了过去,两人在桌椅之间穿梭追逐,就像两只小蝴蝶翩翩起舞。年轻的母亲放下沉重的箱子,一边呼着气,大吼一声,两个孩子立即停下了,迈着比成人更加成人的方步再次奔赴各自的岗位。弟弟立即从箱子里搬出茶盘往桌子上摆,姐姐从箱子里拿出茶杯放在茶盘上,两人又回归了原来的工作状态,配合默契。
绿廊边,有很多茶座,他们各占各的一席空地,一副露营架势,简易的野餐桌和渔夫椅,小小的户外便携式燃气炉,加上精致的船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一泡茶二包茶料加无限续水,一个露天茶座便搭成了。忽然想起20世纪90年代,露天茶座也遍地开花,木制的活动桌子和塑料椅子,老板赤膊上阵,啤酒卡拉OK是标配。黑色天幕降下,歌声此起彼伏,雄赳赳气昂昂唱出鬼哭狼嚎的,甜甜蜜蜜唱出扭扭捏捏的,千姿百态,应有尽有。空气中散发出啤酒花的味道,就连风也骚气十足,一切都张扬得令人头发竖起来。现在不同了,一切用的都是便捷可移动的,人安安静静地,三三两两窃窃私语。摆摊的人就像姜太公,兀自坐在那儿,头也不抬地冲茶喝茶自斟自酌,任由行人接踵摩肩从他的眼前晃过,一副都市隐者的模样。也许时代真的变了。
夜市的摊档一个接着一个,手机贴膜、手工簪花、小孩子玩的泥人彩绘,卖果汁、卖玩具、卖茶具。出来摆摊的都是年轻人,“80后”已经是最年长的了,“90后”“00后”是主力军。摆卖茶具的是一对“90后”男女,不知是否是夫妻。他们小心翼翼地从纸箱里拿出茶杯、工夫茶冲罐等各种陶瓷制品,整齐地平放在纸铺的地上。摊前已经有人在讨价还价,我走过去,潜在顾客正对着那些茶盘摆件,还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整套工夫茶具询问价钱。地上有一个塑料方形筛子,装满了五颜六色的杯子,有韩式、日式等水杯,让我吃惊的是还有北欧、中东风情的咖啡杯。每只杯子无论式样、大小都只卖2元。以前在超市里面这样的瓷器是比较昂贵的,如果整套一起卖,一套就是杯子、垫盘、汤匙三件,是需要百余元的。最近在网上拍了很多碗、盘子,精美且价钱便宜得让我跌破了眼镜,我买了很多送给朋友。这样美丽的杯子要19.9元,而且为数不多,酱料碟子起码也要5元,现在才2元,让我真的没有办法相信。咖啡杯比较好玩,我问有没有盘子配套,听说没有,就打消了购买的念头。我离去,走向江边的石栏。
倚靠在石栏,远远看着摆摊的人们,身边是来来往往的人,有的在跑,有的在快走,有的只是闲游。
此时的江面已经看不出江水的朦胧,万紫千红,两岸的灯火倒映在江面,粼粼波光闪烁出来的光斑就如绚烂的花朵,把夜装点得流光溢彩,那种闪闪发亮、火树银花的景象足以让人觉得自己是活在天街的一员,由此生出无限幸福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