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新顶流”!一年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推动项目建设跑出“加…
·百年丁府焕新彩 文…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产值…
·27家企业提供近40…
·搭建技能展示交流平台…
·互学互鉴共促农业特色…
·增强企业和群众守法维…
·“黑户女”上户记②
·仓库突发大火,消防快…
·五月海
·雨后多地现非洲大蜗牛
·微话题
·党政机关要带头过紧日…
·国宝回家!帛书归来
·儿童、老人、孕妈妈……
·天问二号探测器 顺利…
·购房者如何把握置业新…
·我国“好房子”建设进…
·多地优化住房用地供应…
·30家重点房企4月投…
·上海楼市“银四”兑现…
·夏季买房要注意六个问…
·木雕:刀凿间的文化守…
·文化的瑰宝 世界的记…
·展现新时代少年自信向…
·赵宋:如是我见(节选…
·重塑“文人画”研究新…
·讲家乡故事 抒游子…
·【新书荐读】
·邮集《揭阳侨批传承及…
·古韵中的科举荣光
·第四部分 玉器 (…
·狐突教子 忠臣不事二…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新顶流”!一年14.9亿人次打卡博物馆

时间:2025/5/19

  □新华社记者 杨湛菲

  以玫红色和铜绿色为主色调的展厅中,甲骨文字高悬于空,将人们带入久远文明的遐思;青铜重器、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悉数亮相,勾勒出殷商文明全景图……

  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截止到2024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全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自1905年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创办至今,中国博物馆事业已走过120年历程。如今,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建成。7000多家博物馆,如同一个个片段与区块,拼出泱泱华夏的时空版图,展现文化独特魅力。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博物馆如何在快速变化中找准自身定位?

  以不变应万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座博物馆建成开放,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91.46%,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捷化。

  一座座乡村博物馆扎根中华大地,一队队“文博轻骑兵”深入社区群众,一场场热门大展走进中小博物馆……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更迭频繁的时代,博物馆始终坚持公益属性,传承历史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使命不变,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宗旨不变。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的博物馆“生活圈”,打通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

  于变局中开新局。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2024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51万余场,重磅大展、研学活动、精品文创等层出不穷,日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少人“为一馆,奔赴一座城”。

  博物馆里,历史从未远去,只是换了一种更新的表达诉说过去、现在与未来:湖南博物院马王堆“生命艺术”大展,用AR“复活”汉代瑰宝;成都博物馆与当地学校合作推出社教活动,以跨学科视角重构历史课堂;国家博物馆文创再“上新”,金灿灿“嵌珍珠宝石金项链”冰箱贴、萌呼呼毛绒玩具“鹳条儿”预订下一个“爆款顶流”……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各种巧思,从简单陈列展品,转变为让观众产生兴趣,走进其中,真正了解历史。越来越精美的文创,更满足了观众“把文物带回家”的心愿。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采取扩大供给、优化服务的措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为推动可持续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说。

  一馆藏千秋,一眼越万年。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今天,博物馆正以更创新的表达,沟通古今中外;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为美好生活添彩。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