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蔡幼芳) 广东省第十六届集邮展览于4月23日至27日在阳江市举行,我市收藏家吴旭的邮集《揭阳侨批传承及沿革考》(1948-1988)(邮政历史)获一框银奖,这也是我市有史以来侨批邮集获得的最高奖项。该邮集从邮政史、金融史上考证了揭阳从民国末年到改革开放时期华侨的汇兑状况,填补了我市在侨批集邮研究方面的空白。
据了解,此次邮展评审委员会严格参照国际集邮联合会(FIP)评审标准及《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展览规则》,对152部454框邮集及8部集邮文献等竞赛性展品展开专业评定,共评出特别奖11部、金奖10部、大镀金奖10部、镀金奖17部以及大银奖、银奖、镀银奖、铜奖42部;一框金奖2部、一框镀金奖15部、一框银奖以及铜奖38部。我市集邮协会报送的6部参展作品全部获奖,是我市近年来参加的省级集邮展览中取得成绩较好的一届。
现为揭阳市收藏家协会指导专家、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的吴旭,从事集邮40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邮政历史类,作品多次参加省市邮展,在国家级、省市级发表集邮文章多篇。本次获奖的这部邮集是吴旭从事集邮40多年来的心血结晶。
据吴旭介绍,40年前,他在搜集旧信封中,征集到一个旅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家族寄往揭阳白塔桐坑村的整批侨批,包括上世纪四十年代1封、五十年代18封、六十年代25封、七十年代17封、八十年代9封、年代未明6封,共76封。这些侨批几乎涵盖了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各个阶段,如民国法币、港币、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期的侨批侨汇状况。本次获奖的《揭阳侨批传承及沿革考》(1948-1988)(邮政历史)邮集是从中精选出的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内容,组成一框邮集,试图从货币史上进行考证。吴旭表示,侨批上的货币,最大的难点是当时的汇率以及购买力乃至物价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货币的购买力几十年直至改革开放前均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时期,但由于各国的政策变化,体现在每一封银信上的信息各不相同,这就必须加以详细研读及考证。侨批最大问题也在戳记上,这个在邮政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很多都漫滤不清,能清晰辨读出时间与戳记的均属难得,有的根本连一个戳记都没有。幸好这些批信内容基本都有署上年月日,为研究工作带来不少便利。这批银信时间跨度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年农历一月一直至1988年1月24日(到达戳1988年2月12日),长达40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家族情结。即使在文革时期,也从未中断汇款,而能把这批银信保存完好至今,实属不易。侨批虽为“草根金融”,但蕴含着丰富的实物资料,包含各国的政策、货币、信用、乃至国际汇兑的沿革。
对于此次获奖,吴旭分享了侨批集邮的心得,主要在于“三勤”:一是腿勤,重视侨批资料的搜集整理;二是嘴勤,多向协会及上级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请教,系统了解整个潮汕侨批的存在及分布;三是脑勤,在侨批资料上尽可能收集,以便于印证各方各面如金融史、民俗风情史、邮路运输及其变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