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马峪乡西马峪村,有一个狐突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建于北宋,然祭祀的人物却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狐姓历史名人,他教育儿子“忠臣不事二主”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流传于世。
狐突(?~前637),狐氏大戎(今吕梁市交城县西北山区)人,也称伯行、伯氏、狐子。原姓姬,因其祖被封于狐氏大戎,以封地为氏,改姬为狐氏。
狐突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他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叫狐毛,一个儿子叫狐偃。一个女儿叫狐季姬,一个女儿叫小戎子。狐季姬和小戎子都嫁给了晋献公诡诸。狐季姬生下儿子重耳,小戎子生下儿子夷吾。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65),因献公要立宠爱的女人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晋宫廷内乱频频发生,重耳出逃。狐突之子狐毛、狐偃跟随重耳先后逃难到翟、齐、鲁、宋、郑、楚、秦等国。
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61),献公卒,晋国内部纷争加剧,晋献公的儿子奚齐、卓子相继被害。齐国、秦国的军队送晋献公的儿子夷吾回国继任君主,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十四年(前637)九月,惠公卒,其子圉继位,史称晋怀公。为巩固帝位,削弱其伯父重耳在国内的影响力,晋怀公命令随重耳出逃在外的人限期回国,到期不回国的,诛杀其全家。当年冬,因为狐突不肯召两个儿子回国,晋怀公就拘捕了他。晋怀公对狐突说:“你能叫回两个儿子,就放了你。”狐突回答说:“我儿子之所以能为国家效力,是因为我教他做人要忠诚。假如我再教他不忠诚而去事二主,那么,做臣子的,何以事君?”断然拒绝了晋怀公。晋怀公就把狐突杀害了。第二年,秦国送重耳回国,晋国人迎接重耳,杀了怀公。重耳接任晋国君主,史称晋文公。重耳厚葬狐突于狐氏大戎境内少阳山(今交城县境内马鞍山,后因葬有狐突亦称狐爷山)。因狐突教子“忠臣不事二主”,深得历代统治者推崇,且被神化。千百年来,交城境内先后建庙几十座,祭祀狐突。
清徐县狐突庙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是现存较大、较古老的祭祀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的庙宇。该庙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875平方米,分为前院和后院两进院落,前院为戏台、鼓楼、望楼、厢房和献殿,后院为碑廊和正殿。现仅存献殿、正殿与碑廊等建筑。正殿内现存元代彩塑8尊,左右配殿内分别存有彩塑黑白龙王夫妇坐像。碑廊现存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碑刻共10通。庙内文物塑像、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06年5月25日,狐突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狐(hú,潮音hu5(扶))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在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
狐姓在揭阳只有1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670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15%.狐姓来源有三:1.出自姬姓,为西周初年晋国公族的后代,属以封地为姓。西周初年,周成王(前1043~前1021在位)封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史因称叔虞为唐叔虞。唐叔虞之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晋国公族中,有被分封于狐氏大戎(今吕梁市交城县西北山区)者,遂以封地为氏,称狐氏。本文主人公狐突即为此支后代。2.出自姬姓,为东周初年周平王(前770~前720在位)之子貔(pí,潮音pi5(疲))的后代,属以祖名别号为姓。古代,貔是一种瑞兽,又名白狐、白罴、执夷,有熊般高大,又有虎所勇猛,人们比喻一个人待人衷和,虽不太起眼,但却有着经天纬地之才能,就可称其为貔。周平王正是看中了这个儿子的美德,才将其命名为貔的。王子貔的后代有以祖名貔的别号白狐为氏者,称狐氏。3.出自令狐(líng(姓氏专音)hú,潮音lêng6hu5(另扶))姓,为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魏颗的后代,属以封地为姓。晋景公时,大臣魏颗因军功被封于令狐(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在魏颗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令狐氏。令狐氏后有简为单姓者,称狐氏。
狐姓还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据《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留济理氏,汉义“黑狐皮”,世居黑龙江两岸,后汉姓为狐氏。
今狐姓主要分布于山西和贵州等地,两省狐姓人口约占全国狐姓总人口的60%.
狐姓的历史名人,除上述的狐突、狐毛、狐偃外,还有春秋时期晋国大臣狐射姑,曾权倾一时;战国时期魏国狐卷子,口才很好,脑子也灵,跟人对答中最能显出聪敏;明初中书舍人狐忠,善书。
揭阳的狐姓居民落居于揭西河婆。 阿 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