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池 妍) 近段时间,我市持续遭遇降雨天气,市区多处地方出现了大量“不速之客”——非洲大蜗牛。不少市民出于好奇,徒手将其抓起,但专家提醒,这种蜗牛危害极大,千万不能碰。
非洲大蜗牛又名褐云玛瑙螺,是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据市疾控中心流行病科科长林宏波介绍,平常它只敢在草丛等潮湿处活动,一旦下雨,因不能在水中存活,便会从躲藏处爬出。这种蜗牛体型较大,成体壳长一般在5~10厘米之间,最大甚至可超过20厘米,看上去软乎乎,却有着“毒王”之称。
它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身上携带多种细菌,用手触摸,容易引起皮炎、皮肤瘙痒、肿胀等。其身上寄生的最常见寄生虫为广州管圆线虫,这种寄生虫会往人体的中枢神经或脑脊液里“钻”。人一旦感染,会不断发热、头痛,引发脑膜炎,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相关研究表明,人可通过生食或半生食被感染的螺肉、伤口和黏膜与被感染的螺密切接触、食用被感染的螺污染的沙拉蔬果和水等途径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非洲大蜗牛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威胁,对农作物等植物危害也不容小觑。它喜欢吃农作物、林木、蔬菜和花卉等植物,可危害500多种作物,是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并且其繁殖速度很快,一次可以产下30到700粒卵,它爬行的地方会留下黏液,黏液本身就携带着病原体,在它们的粪便中,也依旧存活着病菌和寄生虫,若不小心踩到,要及时做好清洗工作。
林宏波提醒,若市民在小区发现数量较多的非洲大蜗牛,不要自行处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可以找物业公司进行处理,或者联系专业的杀虫公司;如果在家里发现少量蜗牛,可利用家中的食盐处理,蜗牛被撒食盐后,软体部分会融化成水而死亡。雨后遇到非洲大蜗牛,一定要保持安全距离,切勿触碰,更不要食用,共同维护自身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