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佳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承载着过去的记忆,更能为我们照亮未来的方向。然而在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下,知识传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却被忽视。因此,探索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学习创新教学方法,持续提升教学水平,以此推动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核心素养的概述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这些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时空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具备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史料实证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具备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数据等方式来寻找答案的能力。历史解释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具备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能力。历史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具备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育探究精神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分析数据,自主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锻炼其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以九年级上册“古代埃及”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出“古埃及人凭借何种技术建造出宏伟的金字塔?”“尼罗河在古埃及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随后,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检索资料、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展开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会逐步了解古埃及先进的建筑技术、独特的宗教信仰,以及尼罗河为古埃及农业灌溉、商贸往来提供的重要支撑。通过主动探索,学生的探究精神得以培养,信息检索、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夯实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础。
(二)依托历史故事,厚植家国情怀
历史故事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优质载体。教师可通过生动讲述历史故事,带领学生领略国家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激发其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探寻新航路”一课时,教师讲述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等探险家的故事,展现他们不畏艰险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学生在了解探险家发现新大陆壮举的同时,也能认识到他们对国家发展的重要贡献。此外,组织学生参观航海主题博物馆,或参与航海历史纪念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增强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将家国情怀深深扎根于心中,为日后积极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奠定情感基础。
(三)整合视频资源,强化史料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视频资料,并开展史料分析活动。
以“早期殖民掠夺”教学为例,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片中丰富的历史画面、珍贵图片及人物采访,能让学生直观感受殖民时代的社会风貌、殖民者的侵略行径以及当地居民的悲惨遭遇。在史料分析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观看视频并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挖掘视频中的关键证据与细节,并分享各自的见解。此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检索在线数据库和历史档案,查阅原始文件、照片等一手史料,从多维度深入探究早期殖民掠夺事件。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掌握史料分析与研究方法,全面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积极运用上述方法,既能让历史课堂充满吸引力与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成长为具有远见卓识的未来公民。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既是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为社会培育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