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凝聚了先民对自然的智慧与情感,也是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而作为冬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与其他节气一样,几千年来,众多饱学诗书的文人对其有近喟亦有远思,创作了不少典雅贴心、流传甚广的诗篇,蕴含着熠熠生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大寒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则意味着天气冷到极致的意思。民谚有“大寒大寒,无风也寒”“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之说。与接地气的农谚相比,诗人词客笔下的大寒之冷,冷得诗情画意,冷得楚楚动人。“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唐代孟郊的《苦寒吟》,通过对大寒时节自然环境的描写,给读者渲染出一种不寒而栗之感,诵读着这样的诗句,会感到阵阵刺骨的寒冷,侵袭着我们的身体,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厚厚的寒冰没有丝毫的裂纹,就算是太阳发出的光芒也是冷冰冰的。倘若说孟郊的大寒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瑟瑟发抖的冷,那么在宋代邵雍的眼里,大寒已冷到了让人“无语”的境地,他的《大寒吟》曰:“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前些天下的雪还没来得及融化,新下的大雪又将门户封闭。长长的石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就像是银色的床铺一样,屋檐下垂挂的冰柱宛若倒悬的钟乳石。天上清冷的冬阳失去了温暖的光辉,肆虐的暴风在狂怒地呼号,人们口中的舌头也仿佛被冻住了不能言语——这天气怎一个“寒”字了得!
与孟郊、邵雍描写的极寒天气相比,唐代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多了些许温暖和惬意,诗曰:“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腊月酿的酒斟满酒杯,炉子加上炉炭使房屋里温暖。大寒节气,天寒地冻,正适宜围炉取暖,如果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办,就不出门了。斗转星移,时节更迭,冬天过去了就是春天,匆匆又是一年。新年伊始,就连历法也换新了。那些迎春的梅花、杨柳等花草树木迫不及待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诗人以温馨欢快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大寒时节的美妙情境。
天寒地冻,围炉取暖,把酒言欢不止唐代诗人喜欢,更深受元代文人墨客的追捧,有诗为证:“大寒岂可无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楮币破悭捐一券,瓦壶绝少约三升。村沽太薄全如水,冻面微温尚带冰。爨仆篙工莫相讶,向来曾有肉如陵。”这是当时诗人方回写下的《永乐沽酒》,诗人想,这么冷的天气,怎么能不热一壶酒,好好喝喝暖暖身子呢?如果能遇到好酒豪饮一番那该多好,只是村里卖的酒寡淡如水,不能让人尽兴。诗人酒至半酣,忽然心中生出一点抱怨、一点遗憾,还有一点期待和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些恣意和洒脱。
老话说:“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此时虽然天气十分寒冷,但不管多冷,终究阻挡不住春天的脚步。你瞧,连宋代李清照都吟出“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佳句,谁能说这春天的使者梅花带来的不是春的消息?不仅清代诗人张维屏发出“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的感慨,就连英国诗人雪莱也喊出了人们的心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微湿易乾沙软路,大寒却暖雪晴天。”大寒时节,徜徉在古色古香的诗意世界,重温弦歌不辍的多彩节气民俗,顿觉意蕴悠长,春意满怀。
马晓炜 |